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前外侧皮瓣是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大腿前外侧部穿支皮瓣。1983年Baek首次报道了股部皮肤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并且研究设计了以股深动脉第三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1984年,我国学者徐达传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并提出用旋股外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轴心血管的游离皮瓣,随后罗力生将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成功。同年,宋业光报道了以旋股外侧动脉肌间隔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1988年,徐达传发表了对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更为详尽的报道,在国内外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该皮瓣除被广泛应用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会阴等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外,还可用于尿道、阴道和肛门成形,以及阴茎再造、阴道再造、眼窝再造和舌再造等。由于应用范围广泛,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较为理想的皮瓣之一。但是对于手、足这些肢体外露、有较高美观区域,它又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外观的臃肿,后期局部的毛发密集,这些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临床上对股前外侧下方的阔筋膜进行游离移植后结合植皮闭合创面进行研究,填补了上述的缺陷,使股前外侧作为供区在临床上有更广泛的运用。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股前外侧皮瓣及下方阔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及探讨运用阔筋膜瓣游离移植结合Ⅱ期植皮修复肢体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文收集了自2008年01月~2010年08月,应用阔筋膜瓣游离移植结合Ⅱ期植皮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临床合适病例14例,本组14例中男5例,女9例;手背创面8例,足部创面6例;年龄:18~54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梳棉机伤5例,辊筒伤3例,车祸4例,皮带卷伤2例。缺损面积:创面缺损面积最小的:4cm×6cm,最大的10cm×18cm大小,有6例患者合并有伸肌腱的损伤。术后通过随访4-16月(平均11个月)发现修复后的外观平整,色泽满意,临床效果好。对大腿供区的破坏小,对手、足关节功能影响小。
结果:术后取得满意效果,所有供区均无感染发生,14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游离阔筋膜瓣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血管危象(静脉危象),经过早期观察发现后及时探查缓解,后期血运稳定。术后12-14天行阔筋膜瓣表面修薄平整后加压植皮,拆包见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16月(平均11个月),供区基本无破坏,受区平整,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关节功能恢复尚可。
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稳定,阔筋膜瓣具有血管蒂长、血管口径较粗等解剖学特点,其可切取面积大,且切取后不影响供区肢体功能,对供区的破坏性极小。游离移植结合观察瓣观察血运可靠,可以用来修复手、小腿、足踝部、足部等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后外观满意,质地平整,是目前临床上对修复美观要求较高患者的理想选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