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蒙古裸腹溞的基础研究已经较为透彻,但培养技术尚不够成熟;同时,由于大量工农业污水排放,严重污染养殖水体。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种群培养条件的探究和有机污染物对溞体毒性性的研究,为蒙古裸腹溞大规模人工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种群高效培养技术工艺优化研究中,在合适的温度、光照、盐度和pH等条件下分三部分进行,不同放养量、充空气和纯氧的比较以及不同日采收量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密度及日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放养量:40、80、150、300ind·d-1,经过36天培养种群密度最高可达到1959±72.72、2 967±155.65、3608±180.52和4 631±97.77 ind·d-1;日产量和内禀增长率依次为53±2 g.m-3.d-1、0.189,80±4 g.m-3.d-1、0.177,96±5 g.m-3.d-1、0.159和120±3 g.m-3.d-1、0.155,不同放养量各组间和日产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充纯氧与充空气组,36天后,充纯氧种群密度最高达到5 832±107.31 ind·d-1;日产量和内禀增长率为158.03±3.02 g.m-3.d-1和0.164。不同采收率组中,20﹪时最有利于种群增长,10﹪次之,30﹪时最不利于种群密度的增长。四种有机溶剂对蒙古裸腹溞毒性效应研究中,结果表明:苯、二甲苯、二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对蒙古裸腹溞的24 h LC50分别为1.257、0.101、0.398和0.106ml·L-1,48 h LC50为1.063、0.0037、0.045和0.0259 ml·L-1,安全浓度分别为0.228、0.0037、0.045和0.0259 ml·L-1;四种有机污染物均属于高毒或剧毒物质,且对溞体的存活时间、第1次产幼时间及数量、单个母溞的产幼总数、总胎数及内禀增长率基本呈现出随浓度升高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