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是否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续力量是否坚实。由于,近年来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事件频频发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便成为我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儿童权利优先原则从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方面入手,描述目前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现状,在理论支持下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首先,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概括,选取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汉中市为个案样本,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的工作背景、思路、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汉中市建立起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未保中心管理的机制,搭建了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初步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在工作开展中惠及了上千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其次,基于社会协同治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层面,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中还存在因区域社会资源链接不到位而导致的区域协同能力不足保护对象失衡问题,因政府与社会责任边界不明确而导致的社会协同治理中社会力量保护主体薄弱问题,因治理机制不完善与治理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赋权不足保护行为失准问题。最后,基于社会协同治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提出以下政策性的建议:一是健全专项法律政策和转变传统政府管理理念与科学定位政府职责及改变服务供给模式明确国家责任,做到政府尽责;二是做好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社会资源的链接,打造社会资源共享平台来,建立均衡治理机制;三是以完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社区治理体系打通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精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