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一体两翼的方法,立足于当代中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生产问题和矛盾的反思,同时一方面解读当代马克思的文本,挖掘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展开与马克思之后诸多空间理论家的深入对话,取其精华,开阔理论视野。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空间生产概念的建构。。认为空间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空间在人类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过程中打开,并成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中对象化的中介和中介化的对象。土地和自然空间在人类交往实践中成为社会空间。。空间生产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与其他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相对应的生产方式,包括空间生产力和空间生产关系。。空间生产力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物质性空间生产力。这是人类把物质空间资源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变成社会财富的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使用价值上,诸如建筑、景观、装饰,等等。。第二层次:聚合性空间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的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工业城市的本质就是空间生产力。。第三层次:空间配置出的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空间配置所塑造的空间生产力。如“硅谷”模式激发的新型生产能力就是最典型的空间生产力,作为“空间的生产”它在孵化各种实验室过程中体现的重要程度比坐落在其内的各种实验室“孵化”出各种产品的重要程度高得多。在这个意义上,空间中的生产的重要性已经让位给于空间生产的重要性。这是在物质生产时充分发挥的一种空间支持能力。配置性空间生产力正是后工业社会的表达,也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生产力来源。配置性空间生产力具有超越国家主义的特性。。空间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空间生产、空间占有、空间分配、空间流通、空间消费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其中,空间占有关系是根本的关系。。空间生产包括城市空间生产、区域空间生产和全球空间生产三个层次。而区域空间生产和全球空间生产主要地分别表现为区域空间的规划和全球空间的规划。
第二部分: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就是论述空间资本化和资本空间化的历程中空间生产主体和空间消费主体围绕空间中介客体结成各种社会关系,构造各主体间的交往结构,借空间这个中介物折射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具体说来,马克思在旧全球化(即资本全球化)时代工业城市迅猛发展及其后效应逐步显露的现实语境中,在由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语境和资本论的经济学语境构成的理论语境中论述空间的工业化生产消费和以居住为主的生活消费(当然也包括空间的旅游消费和休闲消费),论述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城乡对立和东方落后的农业空间和西方发达的工业空间之间的对立,论述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城市的空间生成及其中的社会运动——工业资本家和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
第三部分:与马克思之后的西方理论家列菲伏尔、福柯、梅洛—庞蒂、卡斯特、沃勒斯坦、大卫·哈维展开对话,并概括出当代空间生产的生态化、消费化、信息化、符号化、美学化、艺术化六大趋势。
第四部分:以中国空间生产的现实为理论指向,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批判空间拜物教。。在资本条件下,空间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谜一般的神秘性质,各极主体围绕空间客体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必须依赖空间这种物质外壳加以表现,空间是一个既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占有空间就宣示了对社会权力的占有,就展示了占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论述了空间拜物教的基础上指出,市场经济中空间商品化的本质就是空间资本化。空间生产中具有隐藏的秩序:也就是资本对空间的宰制。这体现在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宰制和跨国资本对全球空间的宰制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资本对土地的盘剥、城市空间功能区分、空间建筑、空间(与文化工业结合形成的)符号化、空间装饰、空间营销六个方面。后者是指:国际资本把全球空间断裂开来,构筑全球等级空间体系,建立全球空间范围内的资本生产关系,实现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
第五部分:当代中国的空间生产及其批判。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中国的空间生产与国际资本全球空间生产的关系。其次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空间生产中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两个分析的基础上将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关节点所定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空间生产理论既要拥抱资本,又要批判资本,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看待资本对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空间生产中遭受道德化批判的社会状态是整个现存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有机结果,空间生产必须建立在资本的统治基础之上;空间资本化负有为超越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各交往共同体相互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为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第三,努力追求在当代中国空间生产中实现空间的正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