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 PCL)是一种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0.5%-4%。尽管近年来对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强化,但p PCL患者疾病缓解率、生存期仍不如MM。目前,p PCL的临床数据大多来源于小型回顾性研究,结果间异质性较大,对其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因此,仍需在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开展对p PCL发生发展相关的临床、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以明确疾病特点、发现潜在治疗靶点并研发相应治疗药物、提高治疗策略的有效性,最终改善此类患者不良预后。本研究旨在综合国内多中心的p PCL患者临床信息,分析我国p PCL患者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并探索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8个中心1997年6月至2020年7月诊断的112例p PCL患者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2003年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56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2.0、Graph Pad Prism 8.0以及R×64 3.6.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绘图。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 PCL与MM的临床特征对比:p PCL与MM中位年龄分别为57岁、61岁,男性发病率均占55%。与MM相比,p PCL患者体能状况较差、临床分期较晚、肿瘤负荷较大,如ECOG评分3-4分、临床分期(ISS、R-ISS)III期、Cs Ca≥2.75 mmol/L、LDH≥220 U/L、BMPCs≥60%、WBC≥15×10~9/L、Hb<100 g/L以及PLT<100×10~9/L的比例均较高(P<0.05),而白蛋白<40 g/L、溶骨性病变比例较低(P<0.05)。M蛋白分型中,Ig A型p PCL的比例低于MM(15.5%vs24.4%,P=0.05);轻链型比例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vs 24.6%,P>0.05)。2.p PCL与MM的生物学特征对比:核型分析显示,p PCL患者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比例明显高于MM(P<0.05),其中复杂核型占37.0%,与MM(11.2%)有统计学差异(P<0.001);亚二倍体核型发生率略高,而超二倍体核型比例偏低,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遗传学异常方面,除del(1p)外,其余由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率均高于MM。其中,t(14;16)和1q21+在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1;14)、t(4;14)、del(17p)和del(13q)发生率均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2016年IMWG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标准,高危型p PCL和MM患者分别占90.2%、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2018年m SMART 3.0危险分层标准,p PCL与MM发生双打击(double-hit)、三打击(triple-hit)分别为21.4%vs 12.1%,7.1%vs 2.2%,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相较于MM而言,p PCL更易发生遗传学改变,且以预后不良型多见。浆细胞免疫表型中,p PCL的CD19、CD20表达率明显高于MM,而CD27表达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D56、CD117表达率低于MM,CXCR4表达增高,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表型的异常表达可能与p PCL的克隆性浆细胞易于髓外迁徙、高增殖活性、治疗耐药以及疾病整体预后不良等特性相关。3.p PCL与MM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p PCL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77.6%,深度缓解(≥VGPR)率达42.9%。与MM相比,p PCL患者的深度缓解率明显减低(P<0.05),其中,二者获得s CR比例的差异最大(P<0.05)。研究进一步发现,p PCL与MM达到MRD-比例分别为20.0%、45.7%,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进一步印证了p PCL疗效反应较差。4.p PCL与MM整体生存对比:整体上,p PCL患者m OS和m PFS均显著低于MM(m OS:20 vs 29个月,P=0.004;m PFS:6 vs 15个月,P<0.001)。在随访期间,71例(73.2%)p PCL患者发生死亡,9例(9.3%)患者于诊断后1个月内死亡。此外,于诊断3个月内、6个月内、12个月内以及24个月内死亡的p PCL患者分别占25.3%、34.7%、43.3%以及65.0%,均显著高于MM(P<0.05)5.治疗方案对p PCL生存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未治疗p PCL患者的中位病程为2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m OS 23个月,P<0.001)。与传统药物相比,新药(PI--硼替佐米、IMi D--沙利度胺/来那度胺)为患者预后带来明显获益(m OS:24 vs 6m,P=0.480;m PFS:8 vs 5m,P=0.210);在新药中,PI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IMi D(m OS:31 vs 5m,P=0.031;m PFS:8 vs 4m,P=0.198);与单用PI或IMi D治疗相比,PI联合IMi D的诱导治疗可改善患者m OS(24 vs 21m,P=0.387),并显著延长m PFS(18 vs 6m,P=0.022)。与未行ASCT患者对比,新药诱导治疗联合ASCT明显改善患者生存(m OS:53 vs 21m,P=0.020;m PFS:27 vs 6m,P=0.001)。6.p PCL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LDH≥220U/L对p PCL患者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ECOG 3-4分、LDH≥220 U/L、e GFR<40 ml/min/1.73m~2、PLT<100×10~9/L对p PCL患者P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ECOG评分3-4分、LDH≥220U/L、e GFR<40ml/min/1.73m~2以及PLT<100×10~9/L均不是p PCL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值得注意的是,LDH≥220 U/L和PLT<100×10~9/L显示出一定趋势,可能具有提示意义。结论:1.与MM相比,p PCL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常合并严重的贫血、出血以及高钙血症,且其肿瘤负荷(如LDH、β2-MG、BMPCs等)较高、临床分期较晚,但溶骨性病变的发生率偏低。M蛋白类型中,Ig G最常见,轻链型次之,Ig A型比例高于MM。2.与MM相比,p PCL具有更为突出的生物学改变,且多为预后不良型,如复杂的亚二倍体、假二倍体核型以及1q+和t(14;16)等细胞遗传学改变。3.与MM相比,p PCL的CD19、CD20表达率增高,而CD27、CD56表达率减低,导致了克隆浆细胞易于髓外迁徙、恶性增殖、抗凋亡以及溶骨能力减低等特性。4.与MM相比,p PCL治疗反应较差。在一线治疗过程中,p PCL的ORR约为78%,深度缓解率达43%,明显低于MM(P<0.05)。5.与MM相比,p PCL整体预后较差,二者m OS和m PFS分别为20 vs 29个月和6 vs 15个月(P=0.004,P<0.001)。6.治疗上,p PCL患者可通过PI联合IMi D的诱导治疗、ASCT巩固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