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机体感觉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高级认知过程(如记忆、归因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多情况下是稳定的、不易被消除的。共情鸿沟(empathy gap)就是这类现象中的一种,它是指处于不同感觉状态中的个体在共情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偏差(Loewenstein,1996)。具体来说,共情鸿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热到冷的共情鸿沟”,即当人们处于感觉激活状态(a hot state:例如,饥饿、口渴、性唤起等)下时,会高估这种感觉可能持续的时间以及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由冷到热的共情鸿沟”,它是指处于感觉“冷却”状态的人倾向于低估感觉对行为的影响。以往这类研究主要将重点放在共情鸿沟对于预测未来行为的影响这方面。本文则将这方面的研究扩宽到更多行为领域中,通过三个系列实验,操控“饥饿感”这种感觉,研究共情鸿沟在回忆自身过去的经历以及归因他人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且在实验三中进一步探究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影响的本质原因。实验一研究共情鸿沟对于自身回忆的影响。被试分为饥饿组和饱腹组。实验要求被试自由回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节食减肥失败的事件并解释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共情鸿沟会对回忆产生显著的影响。即,相比于饱腹状态的被试,处于饥饿状态的被试更倾向于将自己以往节食减肥失败的原因解释为“饥饿感”的影响。也就是说,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更容易对过去的自己产生“饥饿共情”;实验二研究共情鸿沟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被试同样分为饱腹组和饥饿组两类。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一段关于节食减肥失败的情境描述,并对故事中主人公失败的原因进行归因。实验结果表明,共情鸿沟对归因他人行为有影响:饥饿组被试比饱腹组被试更多地将他人节食失败的原因归因为“饥饿感”的影响。也就是说,处于饥饿状态的被试更倾向于对他人做出“饥饿共情”;实验三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生共情鸿沟的本质原因。以往对于共情鸿沟有两种主流解释。“记忆受限”理论认为人类不能准确地回忆出某种感觉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即使被试被提醒去刻意避免某种感觉的影响,共情鸿沟也不能够被消除;而“易得性理论”则认为人们只是忽略了感觉可能对自身产生的影响,经过提醒,共情鸿沟可以有意识地被避免。基于此,实验三中引入一个新的自变量,一部分被试被提醒不要受到目前所处的状态的影响,另一部分被试则不受到这样的提醒。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受到提醒,共情鸿沟依然无法被消除。说明共情鸿沟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记忆受限”理论。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对于日常生活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总之,关于共情鸿沟的研究是近年来共情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开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