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形象是研究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符号,牵连着山水画的流转和演变,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特别是传统山水画的面貌。本文从山水画中的“树”形象这一角度切入,探寻中国山水画发生、发展的本体依据,理清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期望有益于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树”形象在山水画画面中的地位与作用。山水之美被认知,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美术作品中“树”形象的出现要先于山水画的发生期,在原始社会的岩画中就已经有植物形象出现。树在早期是与宗教紧密相联的,魏晋以前的美术作品中,树被赋予了强烈的神秘主义特征,是作为祭祀品被使用的,表现的并不是其自然属性,“树”在这里被寄托了人类早期对死亡和永生的某种理解。所以,此时期美术作品中的“树”并非等同于自然界的树,而是完全理想化的。“树”形象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绘画技法而言,因树自然形态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其表现技法的难度,判别传统山水画家的风格特点,其作品中的树形象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以画面表现内容而言,树是山水的“毛发”和“衣装”,山水画的生动与丰富主要靠树来体现。树还是山水画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山水画中点、线、面的分布,空间感的制造都需要对“树”形象进行严谨的把握。历代山水画中“树”形象的演变及特点。“树”形象的演变离不开山水画的整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以继承为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再次地进行自我完善,清代以前的山水画发展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推动,其生长土壤和养分全部来自山水画艺术和中国文化本身。那么,从历代山水画中的“树”形象切入研究,会发现:山水画并非简单地按流派风格传承,后人对某些阶段、某种风格的界定也过于狭隘。中国山水画中“树”的文化意蕴。树文化的形成起源于人类对植物的崇拜与想象。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树木崇拜现象开始减少,但是人类对树的情感却从未减弱,久而久之,那些与人类朝夕相伴的众多自然物,作为人类的文化组成部分而存在于我们的视野内。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性,让山水画成为以“表述”为叙事手段的艺术形式,虽然也以表现山川自然景物为主,但又完全不同于风景画,因为风景画是以“叙述”为主的艺术形式。“树”文化意蕴反映出:自山水画形成之日起,“树”就不是被单纯地作为自然物来表现的,它与中国文化产生着错综复杂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