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紫荆种子为材料,对其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紫荆种子种皮结构特征观察,对其吸水机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紫荆种子的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种子生长期、营养积累期及种子成熟期。在生长期末,种胚形态发育基本完全。随着种子的生理成熟,离体胚萌发率逐渐提高,在营养积累期前期增加至74%。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紫荆种子发育初期,种皮表面出现孔状结构。随着种子的逐渐成熟,种皮表面气孔消失,蜡质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厚,种孔和种脐也逐渐开裂。从种皮的纵切面可以看出,种脐部位栅栏层形成较早,为单层细胞结构,但其栅栏细胞从中间向外曲折。花后105d时,可观察到由种脐沿种子表面延伸的输水管道,花后135d时,输水管道内出现由种脐沿种皮延伸至种子另一端的管胞群。种子发育成熟时,种子中间部位的种皮由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角质层主要由蜡质及其它覆盖物组成,栅栏层则由单层紧密排列的长柱状厚壁的大石细胞构成,角质层和栅栏层的这种结构可能是影响该种子种皮透性进而引起休眠的原因之一。在种子生长过程中,紫荆种子均不能正常萌发,这可能与胚成熟较晚而胚乳、种皮栅栏层较早形成有关,萌发抑制物质可能也是造成其不能萌发的原因之一。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种子发育初期,胚乳细胞内存在大液泡,脂滴与高电子致密物质数量较少。随着种子的不断成熟,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逐渐形成,胚乳中营养物质的代谢速度较快,之后这些细胞器又逐渐降解消融,脂滴和高电子致密物质则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种子的发育,胚乳细胞内营养物质不断积累,细胞代谢活动降低,种子逐渐进入休眠期。3、苯胺蓝染色法和凡士林封堵法对紫荆种子初始吸水位点及其硬实性解除后吸水位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种脐是紫荆种子初始吸水位点,这可能与种脐部位种皮存在裂缝,同时脐缝内部存在大量管胞群有关。热水处理可以使种子任意位点的吸水特性发生变化,当种子硬实性解除之后,种子各部位均可吸水,但是种脐在种子吸水过程中仍起关键作用,吸水通道是重要的吸水结构。4、种皮透水障碍是造成紫荆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之一,紫荆种子胚不存在休眠,但是胚乳对胚的生长有机械阻碍作用,同时,胚乳和种皮中都存在内源抑制物,能抑制离体胚的正常生长,这也是造成紫荆种子不能顺利萌发的重要因素。5、热水处理,机械擦伤与适当的酸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种子萌发。在硬实性未解除时,只对种子进行赤霉素处理不能促进种子萌发,而在解除种子硬实后,赤霉素浸种结合低温层积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但赤霉素浓度的高低与解除休眠作用无直接联系。解除紫荆种子休眠的最适方法为采用热水浸种处理后用500 mg·L-1赤霉素浸种48h,并结合低温层积至8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