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1932-)被广泛认为是加勒比地区最有文学素养的作家,他被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维·索·普利切特誉为“依然健在的英文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奈保尔一生致力于文学写作,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主题丰富,他与居住地英国、出生地特立尼达以及故国印度千丝万缕的关系都被记录在他的小说、游记、自传、随笔等作品中。其中,“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1964)、《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1990)就是奈保尔基于三次印度之行对故国印度进行的书写。虽然作为移民作家,奈保尔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个游记系列却鲜有人问津,只有少数评论家从移民主题、后殖民主义、流散文化以及历史书写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在对三部曲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关于身份的理论和有关共同体的阐述,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身份认同主题,论述造成作家身份困惑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揭示奈保尔在游历故国印度时态度的演变,探讨其身份建构尝试与过程,同时对作品所传达的社会现实意义进行探索。《幽暗国度》记录了奈保尔对印度的第一次旅行。在这部作品中,奈保尔以西方文化的视野展开了对印度社会的审视与体察。但是由于西方教育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还很深刻,加上种姓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的落后现象,以及英国殖民者留在印度社会中的印记,使得奈保尔在这部作品中不但没有生出对故国印度的亲近之情,反而流露出厌恶与逃避的态度。在这种情感状态下,奈保尔无法建立与印度这个社会共同体的有机联系,更无法以印度作为自己身份建构的文化依托,因此奈保尔与印度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他在印度建构自我身份的初步尝试是失败的。而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奈保尔记录了自己对印度的第二次造访,对这个国度的社会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同时对印度本土文明落后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社会停滞与落后的表象及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逐步理解,其西方立场逐渐隐退,东方立场慢慢回归,融入印度这个社会共同体的意识觉醒,建构身份的努力开始明朗。奈保尔第三次印度之行的记录《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描述了印度人民的叛变和印度社会的崛起。在这部作品中,奈保尔对印度的情感已经发生逆转。他完全以印度人自居,聆听着来自各行各业印度人民的故事,建立与印度文化的有机联系,为自己在这个共同体中的身份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印度摆脱贫困和落后、在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道路上建立新的共同体机制做出贡献。本文认为,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学习、理解、包容与认同印度文明并与母国同胞共同建立起坚固的共同体,是奈保尔最终摆脱无根漂泊的生存状态、实现自己身份认同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