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定载体膜因其中的活性载体可以与CO2发生可逆化学作用,大大促进了CO2在膜中的传递,因此这类膜具有良好的CO2分离性能和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固定载体膜的传质机理尚未完全探明,对固定载体膜应用过程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研究了固定载体膜的促进传递机理,对分离CO2固定载体膜的应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研究结果对固定载体膜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以两种含胺基固定载体膜为例,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为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微观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平衡浓度区理论,进而建立了新的传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固定载体膜内传质阻力的非均匀分布和固定载体膜渗透速率与膜厚度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固定载体膜内CO2扩散过程和CO2与载体相互作用的表观活化能,数值均在文献报道范围内。
对伊春海博士提出的促进传递模型进行改进,得到了考虑渗透侧压力影响的渗透速率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渗透侧压力条件下,组分的渗透速率是不同的,较低的渗透侧压力有利于提高固定载体膜中的渗透速率。据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固定载体膜的进料侧加压(压力保持在较低范围)和渗透侧抽真空相结合的压力操作模式。
针对天然气脱除CO2和燃烧尾气捕集CO2两个重要的分离CO2过程,分析了并流模型、逆流模型和错流模型的模拟结果,证明错流模型适用于两种过程,而且具有简易的特点。利用错流模型对固定载体膜在两种分离CO2过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单级过程和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对上述两个分离CO2过程,固定载体膜都比现有商品膜更容易实现分离目标;与单级过程相比,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效果显著提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使分离CO2的成本大大降低,并可与胺吸收法相竞争,说明固定载体膜在燃烧尾气捕集CO2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本文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分离因子较大的膜,提高慢气(渗透速率较低的气体组分)渗透速率,可以减少过程所需膜面积;对于分离因子较小的膜,提高分离因子,循环气流量降低,过程所需膜面积减少。采用较高分离因子的膜和较低的操作压力比,可以得到更高CO2浓度渗透气,有利于对富含CO2的渗透气的后续处理(例如地下埋存)。
本文以两种含胺基固定载体膜为例,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为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对固定载体膜促进传递过程微观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平衡浓度区理论,进而建立了新的传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固定载体膜内传质阻力的非均匀分布和固定载体膜渗透速率与膜厚度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固定载体膜内CO2扩散过程和CO2与载体相互作用的表观活化能,数值均在文献报道范围内。
对伊春海博士提出的促进传递模型进行改进,得到了考虑渗透侧压力影响的渗透速率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渗透侧压力条件下,组分的渗透速率是不同的,较低的渗透侧压力有利于提高固定载体膜中的渗透速率。据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固定载体膜的进料侧加压(压力保持在较低范围)和渗透侧抽真空相结合的压力操作模式。
针对天然气脱除CO2和燃烧尾气捕集CO2两个重要的分离CO2过程,分析了并流模型、逆流模型和错流模型的模拟结果,证明错流模型适用于两种过程,而且具有简易的特点。利用错流模型对固定载体膜在两种分离CO2过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单级过程和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对上述两个分离CO2过程,固定载体膜都比现有商品膜更容易实现分离目标;与单级过程相比,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分离效果显著提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的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使分离CO2的成本大大降低,并可与胺吸收法相竞争,说明固定载体膜在燃烧尾气捕集CO2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本文还对带有循环流二级过程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分离因子较大的膜,提高慢气(渗透速率较低的气体组分)渗透速率,可以减少过程所需膜面积;对于分离因子较小的膜,提高分离因子,循环气流量降低,过程所需膜面积减少。采用较高分离因子的膜和较低的操作压力比,可以得到更高CO2浓度渗透气,有利于对富含CO2的渗透气的后续处理(例如地下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