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中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社会的逐渐浮现,人们所处的现实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叠加,这种虚实结合的仿真空间致使人们的真实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就为时刻关注并规训着主体人思想与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其内容构成、传播渠道及发展环境均受到了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诸多内外因素的变化意味着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入空间维度进行补充、完善与转换,呼唤着一种立体化空间思维的涌现,这不仅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研究范式突破的可能,同时还能够在时空并存的视域下全面审视人类思想与行为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与塑造。“空间转向”的发展与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统一中实现立体化的发展提供机遇。其概念本意并非是对原有空间的彻底消解与另起新意,也绝非以打压时间与忽视时间为前提,而是对原本就存在但却被历史时间湮没的空间维度进行重新彰显与解构,并使其融入到时间维度之中,构以时空维度的双重并行。“空间转向”的系统提出源于人们所处空间格局在全球化浪潮、城市化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重组性的变化,一些无法用时间维度单独解决的问题开始迫使人们将研究目光转向到空间维度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便在劳动的集中生产及协作分工中暗示了空间对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的重要影响,此后的社会学家又在唯物史观空间思想的基础上为空间赋予了更为丰富且深刻的意义,即空间是属人的且具有社会性质的空间,其蕴含着社会的生产及再生产,容纳并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发展,空间不仅是社会生产的结果,还是社会生活的构建力量。随着对空间概念理解的变化,空间的功能作用也得到了丰富及运用,“空间转向”不仅作为空间概念的重构,还作为别样的分析工具与分析视角对隐藏在空间角落中的潜在问题进行捕捉,全面洞察问题的缘由并进行针对性解决。因此,“空间转向”开始被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来进行基础理论的突破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开始逐渐关注到空间转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借其来拓宽研究视角,转变研究范式,扩大研究范围,进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好地解决其在现实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研究以“空间转向”作为分析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补充、转换与突破,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延展了研究空间,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进行可取路径的探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空间的客观体现。然而,由于空间具有社会性、属人性及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仅仅体现为外部客观环境的存在,还应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综合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正好能够填补这一概念上的空白,其内容实质丰富并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具有综合一切外部条件的环体属性,同时还因孕育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成分而成为兼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于一体的中和存在,既可以从外在条件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客观环境的分析,还可以从内在构成部分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观实质的分析。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还能够以其自身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研究范式进行巩固,为其增添研究新维度的辅助,丰富其功能效用并平衡多领域关注等问题,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不仅突破了以时间维度为主的线性研究,辅助以空间维度形成了非线性的空间研究框架,同时还对现有研究范式进行构成要件集体“出场”的功能进行补充,并从概念与实际出发对过度的定域关注进行多领域研究的转换,弥补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为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新思路,修复了其所遗留下的空白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存以及未来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及分析框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有其自身的理论诠释。其之所以能够合理存在的最基本缘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转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必然孕育在空间之内,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质,而空间转向也因为蕴含有意识形态的流动与扩散,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二者又都以人为研究对象并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由此证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的兼容存在。在二者耦合性的基础上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进行概念的定义与特征的展现,诠释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以空间转向为分析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空间中的动态发展进行追随式的透析,是一个主体、客体、环体融为一体的中和存在,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属人性、融合多类空间的兼容性、跨越现实与虚拟的流动性以及受互联网影响的时空伸缩性。对这些基本概念与特征的界定与分析,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与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特质,还能够区分其与以关系结构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之间的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更好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与发展之中。除了在基本概念意义上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还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互联网作用下的空间重塑需求等多元现实问题的共同合力作用下,不断地进行自我的理论完善与诠释,力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转向中的实践发展提供深刻的理论意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以立体化空间视域来审视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以中和主体、客体、环体为基础,在多重叠合空间的整体性视角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透析,并在时空分离与时空统一的辩证转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由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无法避免在网络空间这一平台场所中进行实践发展,因而,要巧妙地运用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形塑,缝合网络碎片化空间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度,利用网络空间的伸缩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并通过网络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体、思想、时间、空间、行为的“共场”呈现,将网络空间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进行契合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贴近受众群体生活实际的大众化、日常化的存在,因此要积极推进其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进行常态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理论,而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一种贴合主体日常生活的常态式发展,而日常生活空间则能够展现主体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日常生活进行透析,进而构建出符合主体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精神助力与精神支撑。然而,无论是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形塑,还是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进行常态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空间转向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始终要塑造一个稳定且能够持续维持自身发展的精神空间,不仅从经济基础也要从上层建筑层面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运用以“共场”互动的精神交往以及以“共同体”思想为主的精神生产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营造出一个和谐可靠的意识形态氛围。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其不仅具有转换研究范式的合理性,同时还具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路径取向,不但可以补充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还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因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未来还有很多空间与领域可以继续延展,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