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区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目的地。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对景点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时空安排以及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性质、程度与发展战略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标准不断完善和评定的科学化,A级景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向和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并进一步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和发展水平深入。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把握其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对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以湖北省资源富集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研究对象,借助聚集分形、网格分形、关联分形方法,把鄂西圈分成3个子系统,对圈域内国家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1)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内部要素的极化、集聚和扩散效应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对应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优化阶段,将其分为点状—极核模式、放射—圈层模式、凝聚—多中心模式和扩展—网络化模式4种类型,其中是扩展—网络化模式是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最优模式。(2)观察聚集分形、网格分形、关联分形的分维值可以发现,鄂西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区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从聚集维数来看,一江两山系统发育了较为成熟的三分形结构;荆楚文化系统发育了双分形结构,但空间集聚模式及自组织演化呈现出由离散—向心的变化趋势:土苗清江系统以恩施大峡谷为中心的双分形结构比以神农溪为测算中心的分形结构要完整。从网格维数来看,一江两山系统、荆楚文化系统的分维值都接近1,说明系统内景区有向某条带状区域集中的趋势。实际上鄂西圈旅游景区基本上是沿着福银高速、沪渝高速、沪蓉高速、二广高速等交通轴线分布的。从关联维数来看,一江两山系统多分形结构已经具有协同性,荆楚文化系统和土苗清江系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分形还处于优化中。(3)鄂西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形成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旅游资源类型、强度效应和丰度3个指标分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鄂西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现鄂西圈经济发展水平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运用熵值法测算了鄂西圈旅游发展水平,发现鄂西圈旅游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极大的区域差异,呈“两头小,中间大”特征;采用交通通达度来表征鄂西圈旅游景区之间联系的快捷性,发现鄂西圈景区空间网络的通达性总体上不是很好。鄂西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待优化。(4)根据鄂西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和影响因素等,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优化“四核心,四组团”的景区空间结构和构造“点—轴—面”发展体系的优化策略。其中四核心指的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三峡文化旅游组团,以武当山为核心的武当山文化组团;以古隆中为核心的三国文化旅游组团;以恩施大峡谷核心的洞峡生态风情旅游组团;四组团指的是神农架生态旅游组团、荆楚文化旅游组团、炎帝神农旅游组团、纤夫文化旅游组团。在“四核心,四组团”景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旅游交通线路,构造由节点、通道、旅游景区相结合的“三点、三横两纵、一面”发展体系:以宜昌、荆门、襄阳为旅游节点城市,充分完善和发挥“三横两纵”旅游轴线集聚和辐射功能,最后使鄂西圈整体进入点线面协同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