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沦》和《田园的忧郁》分别是中国、日本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著。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为创作题材,其写作风格明显地受到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影响。在《沉沦》中,我们分明地能看到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的小说《田园的忧郁》的影子。然而,《沉沦》的“忧郁”源于郁达夫对祖国孱弱的感触和对国家振兴的渴求;而《田园的忧郁》的“忧郁”,仅仅表露了作者个人人生的无聊,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反省和对民族危亡的忧思。正是在这一点上,《沉沦》突破了《田园的忧郁》的写作意境,实现了主题的超越。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于1917年,小说最初发表时题名为《病了的蔷薇》,翌年重新发表时,更名为《田园的忧郁》。《田园的忧郁》是一篇充满诗隋的“私小说”,写的是一个作家(佐藤春夫自我形象)携妻村居,初离喧闹的都会,感到一种皈依自然的闲适。但昼夜在琐碎单调的生活之中,渐生一种忧郁厌世之感。夜间难以安眠,耳中总有幻声,眼前挤满幻影。作家把废园中的蔷薇看作自己的象征,被树遮墙挡,见不到阳光,深秋方才开花,却又被虫蚀蚁蛀。作家反复咏叹“蔷薇啊,你病了!”。而1921年5月,郁达夫在留日期间创作的《沉沦》也以自叙的口吻描写了—个留日的中国学生(郁达夫自我形象)因在异国受到冷遇和歧视,而感到孤独和寂寞,由此而引发了他对社会控诉和对祖国的热爱——“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两部小说整体上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隋调;均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色;均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均具有“自叙传”色彩和相同的结构形式特点。整体看来,郁达夫汲取了《田园的忧郁》中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的方法。可以说《沉沦》与《田园的忧郁》一样是叙述心境的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和《田园的忧郁》的主人公一样,具有忧郁症。郁达夫虽然在创作上深受佐藤春夫的影响,但就《沉沦》而言,它却远远不是一部模仿性的作品,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思想内涵的。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创作观念的不同,造成两部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根本不同。《田园的忧郁》凸现的是日本隐逸文人的孤独寂寞感、人生无常感和虚无感,这里的“忧郁”产生于天下安泰的环境里,根源是人生固有的“寂寞”,与国与民是完全无缘的。而《沉沦》表达的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的个性解放得不到实现而生出的苦闷情绪和爱国的反抗的意蕴,这里的“忧郁”却植根于“祖国的劣弱”。在溯源到国家这一点上,两者有本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