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目标,该目标的提出也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更高质量就业”必然要求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提供指导,获得更佳的政策效果。随着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高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给予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的首要责任。在学术界,不论是从教育学、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相比之下,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学术关注和研究成果并没有与其在现实中的地位相匹配。同时,形势越发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过程中机制构建的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本选题首先对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述评,发现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给政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而从公共政策角度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本课题选择了政策网络研究范式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二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主体之间的功能结构问题,三是政策主体对于政策环境的适应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政策网络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的价值与适用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第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政策网络主体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面对着众多的政策主体,因其广泛性与多元性是难以清楚界定的。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相关主体进行全面而详尽的剖析,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而网络中的功用进行客观表述,接下来将以政府的主导作为考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线,说明主体之间的互动对政府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第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这里笔者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规模、网络边界、网络的深度与强度以及政策网络关系的性质进行充分界定。网络规模即特质政策网络所包含的主体数量,以及每个主体内部的规模大小;网络边界即具体政策网络的主体范围、类别和区分相关主体的具体标准。网络的深度是政策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政策网络主体的层次,网络的强度是政策网络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力的大小以及稳定程度。此外,还考察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第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及政策主体的策略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环境,描述在政策环境的影响下,政策网络主体采取何种策略。我们总结的政策主体中,政府将会在保持着权威的支配地位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高校将会尊重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地配合与调整;而大学生群体将会接受政策,同时积极寻求可能来改变现状;用人单位将会在博弈与合作中生存与发展,并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其他社会公众会在政策网络中倾向于提出总体性要求,积极利用现有渠道表达诉求。主体之间形成的政策网络仍是碎片化的,只有找到政策主体之间的共性才能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网络,因此本文对影响行动者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策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为七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包括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阐述本文选题背景、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界定了政策网络、大学生就业政策等核心概念,其次阐述了政策网络基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理论,最后分析了政策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的适用性,并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第三章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现状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以及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体系、特征及不足进行论述。第四章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政策网络主体,对主体的构成、各主体的需求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结构,对政策网络结构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分析政策网络结构的功能。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及政策主体在政策环境的影响下采取的策略。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七章,本部分提出了政策网络视阈下的提升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质量的策略,也是本文的结论与研究展望,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