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 3~4 同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此次暴雪过程出现典型的双强降水中心,分别为招远和荣成,3~4同24h降水量招远达11mm荣成降水量达27mm为最大,同时文登积雪最深达到35cm。该次雪暴给半岛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失和灾难。 本课题使用包括多普勒雷达探测信息在内的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同时利用PSU/NCAR非静力数值模式——MM5对此次降雪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此次山东半岛冷流降雪时天气的中尺度结构特征,以及各个气象要素场的分布.并分析云带形成机理、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维持的动力学机制,加深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降霄这一类重要天气事件机理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做好铺垫,为改进天气预报与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实况资料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冷流暴雪产生两个降水中心,招远降水中心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对流云形成的初期,对流弱且强度相对文登、荣成较小,主要是由于蓬莱—龙口一带的海岸锋相对于蓬莱以东的比较弱,且维持时间短,对流云分支难以长时间维持;而烟台至荣成一线降水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它主要是由于有比较强的海岸锋的组织作用,使低层不断有热量和水汽的补充,再加上中尺度涡旋作用引起的。产生此次暴雪的准静止性对流云,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从4同00时左右形成维持了近12h,并且呈西北—东南带状排列,而初期向招远方向移动的对流云分支消失。过文登站沿云带走向做乖直剖面图分析,发现此对流云云高不同于在日本海形成的对流云(基本都布4km以下),该对流云达到了4.7km,垂直上升流几乎达到 500hPa;从垂直环流来看,到了夜间有从半岛北坡吹来的冷空气(南向风)和从渤海低空吹来的暖空气在云带下方辐合,加强了对流上升。同时从垂直于云带走向的位温剖面图分析发现,对流云下部存在一个冷池,它是因降雪的升华作用而产生的,对云带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降雪过程中从中高纬度高空来得干冷空气携带大量的高位涡值,向下向南伸展,为此次冷流降雪提供了能量,并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渤海中部的低层大气中存在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在渤海上空西北气流和北黄海北风冷流的阻截作用下不断在烟台附近海域聚集,形成一个暖湿中心和高不稳定能量区,从低层为对流云带的维持提供了能量。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3日夜至4日晨山东半岛由山地快速降温产生的低层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该夜间降雪强度最大就是证明。
其他文献
空间投影是空间制图的数学基础,是卫星遥感制图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今后空间制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必将会推动空间测绘事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新闻宣传工作在重大活动多、社会矛盾多、自然灾害多、敏感事件多的复杂情况下,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巩固主阵地,为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
利用卫星资料,提取了643个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MCSs序列,对这些MCS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
本文用NCEP再分析资料(1°×1°)、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每小时资料对2005年6月28-29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利用中尺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平流层臭氧减少导致到达地表UV-B增加及其对地球生态的影响研究成为目前国际上环境科学的三大热点课题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有关环境因子与UV-B辐射的复合影响研究的比
荒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之首,土地荒漠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荒漠化的发生造
暴雪灾害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山东半岛北岸冬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事件,但由于发生的频数少,预报员对其产生的机理认识不够,经常造成预报的降雪强度不够,甚至发生漏报。为了提高对此类天
讨论了一般性的具有脉冲和时滞的时标神经网络解的存在条件.利用非光滑分析和李雅普诺夫泛函,在不假定激励函数有界和可微的条件下,得到了这类神经网络存在唯一的平衡点的充
本文在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框架内对不同涡廓线的自组织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用带有地形项的β平面二维准地转模式数值的研究了地形影响双涡自组织的物理机制,然后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