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海洋浮游植物进行分离、纯化、种类鉴定和定性定量检测是浮游植物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于浮游植物的检测与鉴定,传统的研究方法为形态学观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已经应用到浮游植物检测中,比如核酸杂交技术、分子免疫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另外HPLC技术也应用到浮游植物检测中来。目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可以直接对单个浮游植物细胞进行操作。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应用核酸探针技术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特别是原位杂交和三明治杂交在浮游植物检测中应用比较广泛。 本研究对圆海链藻进行了DNA的提取与纯化、rDNA序列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基于一种全新的浮游植物检测技术——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设计出一套分子探针;通过对各探针的使用浓度、探针标记方法的选择、酶切温度对特异性的影响以及样品与处理方式对检测信号的影响等实验条件的探讨与优化,建立了圆海链藻的稳定可靠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核酸酶降解实验验证了该技术中与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的靶物质主要是RNA;并进行了该方法的探针特异性实验、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模拟样品的检测;另外对藻细胞保存方式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以及整个细胞生长周期内检测信号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扩增所得到的圆海链藻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长为1787bp;经过特异性验证,证明本研究设计的针对圆海链藻的双特异分子探针(抓捕探针、S1探针、连接探针和信号探针)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能鉴定到种;对RNase和DNase处理前后的信号值进行的比较实验结果证明,在液相体系中与寡核苷酸探针特异杂交的目的核酸大部分为RNA;样品预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实验证明,细胞裂解液直接杂交较之提纯RNA后杂交方法要快速、简洁、稳定的多,故接下来的实验中选择细胞裂解液直接杂交方法;按照前面所建立的实验方法建立的圆海链藻检测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19x-0.0284,其中x代表目的细胞数,y代表信号值,R2=0.995,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批内标准偏差(n=4)比较小,说明该检测曲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最低可检测到88个目的藻细胞;模拟样品检测实验表明,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检测结果与显微镜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天然海水中其它浮游生物的存在对该检测无显著影响;藻细胞保存方式对信号值的影响实验表明,相同的细胞数值接进行现场检测时所得的信号值最高,其次是杂交后保存的样品,然后是裂解后保存的样品,信号值最低的是直接保存细胞;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对数生长期前期信号值逐渐升高,然后逐渐降低,结合细胞的生长率实验,发现当细胞的生长率高时,信号值也高,说明此期间细胞内的rRNA量也高。
其他文献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源性致病菌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鱼、虾、蟹、贝等海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品中毒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因此简单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对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简单、快速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本文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到1.0×10~(-17) M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抗
紫菜是世界栽培海藻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红藻之一。同时,条斑紫菜还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本文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构建了条斑紫菜丝状体阶段(丝状藻丝和壳
从健康的鱼虾体表体内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较强拮抗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沙蚕弧菌、飘浮弧菌等病原性弧菌作用,同时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酶活力的4株有益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