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多维的理论视点出发,对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形态书写进行了全面观照与详实阐析,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新时期小说死亡描写的多类形态与历史变异并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其史学价值与成败得失。全文包括导论、主体、结语三部分。 导论:本部分对中国传统生死哲学及死亡智慧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简约的回顾。将儒、释、道、佛四家哲学设置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语境与民族精神特质纵横界面综合分析后,认为“重生忌死”是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根本核心与最后归宿。并以此重新审视新文学前60年小说文本中的死亡描写,发现其存在以下表征:一方面创作主体的死亡意识呈现为由浓烈至浅白、由体验至观念的整体走势;另一方面较之古典文学,死亡描写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其表现内容与表达方式仍难脱旧窠。 主体:新时期小说死亡形态分类阐释。包括三部分。 其一,死亡的界生形态。它是作家追求死亡传达的认识教育意义与价值功利目的的一种感性书写。死亡“界生”形态中的“界生”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语义范畴。新时期作家以“死”界“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迷狂在政治话语中的悲情控诉。作家极力渲染死亡的社会原因与政治因素,在过份宣泄个人悲情的同时,也损伤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2、建构在启蒙祭坛上的文化反思。伴随着作家控诉激情的渐趋平息和创作目标的悄然转变,新时期某些作品中的死亡描写开始反思与批判诱使人物丧生的传统文化内核中诸多病态因素。3、迷失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性言说。作家以血光四溅的死亡场景追索人类暴力与凶杀的源头,昭示着人性 中残忍的动物性与狂热的报复欲。4、力抵本身存在状态的能指叙事。作 家以死亡界说存在,旨在凸现人物倒地而死时的能指意义。 其二,死亡的本体形态。死亡的本体形态是新时期作家拓宽创作视野 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对传统死亡书写范式的彻底颠覆与解构。其大致表 现为三方面特征:l、诗意的营造。在作家诗意思维之下,死亡成为自为 自足的艺术载体和文学表现空间。2、宿命的追问。死亡描写背离了神圣 崇高的终极价值目标,而是具象为毫无意义的偶然突发事件或无可逃遁的 必然来临状态。3、审美的呈现。死亡形态定格为隐喻性的审美化造型并 且传达着作家“静美”的美学风格追求。 其三,死亡的超越形态。中西哲学摩合交汇的文化现实塑造了新时期 作家的哲学境界。他们构想并书写着人类理性力量征服乃至超越死亡的东 方神话。l、生死坦荡中的双维超越。这类超越形态暗合着人类精神境界 中“生也酣畅、死也坦然”的人生哲学,寄托着作家主体的生命沉思。2、 绝望反抗中的对峙超越。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探寻作家死亡描 写的心理根源。3、死亡阴影下的理性突围。借助于小说文本,长于哲思 的史铁生、北村表达了对于自杀这一死亡极端方式的个案思索,展示人类 理性力量的不可战胜与奋力突围。4、“视死如归”的宗教性超越。死亡描 写摒弃了恐惧血.腥与惨酷阴冷,幻化为宁静、详和的天堂境界或母亲的子 宫,它是死亡的宗教性与诗意性的虔诚书写。 结语:向死而生 死亡命题一直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当作家把死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 现象来思考时,死亡便排除了一般生物学意义而被赋予人文主义的应有品 格。新时期作家塑造了丰富驳杂的死亡形态并且取得重大的创作实绩。但 是,中国“重生忌死”的传统生命哲学直接压抑了作家书写死亡的创作激 情。我相信,随着作家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的日趋加强,中国文坛定会开 拓出广阔的死亡书写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