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美国驻华大使馆自测PM2.5“爆表”事件的发生,环境质量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环境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人的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人的决策行为。面对越来越糟糕的环境,作为企业重要人力资本的普通职工,其行为决策是否会受影响?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宏观外部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利用城市层面的空气质量数据考察了空气质量作为一种非货币性收益对职工薪酬激励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表明空气质量是职工的一项重要非货币性收益,与货币薪酬形成替代,基于此,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上市公司所在地空气质量越差,其职工薪酬水平越高;(2)企业所在地区职工的维权意识及行业特征对空气质量与职工薪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3)进一步探究了产权性质的隐性担保作用及企业支付能力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影响更大,现金持有水平较高的企业,其更有能力承担职工的“环境伤害补偿”;(4)拓展探究了空气质量与职工薪酬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劳动合同法》的影响,相关结论都与预期相符。(5)就本文的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进行检验,稳健性结果均与主结论结果和理论预测一致,表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视角上看,从职工的非货币性收益视角,拓展了职工激励的研究外延,同时也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2)从研究内容上看,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管理学相关实证研究,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职工薪酬激励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交叉学科的理论融合,有助于丰富管理学的研究范畴;(3)从研究领域上看,以往对职工薪酬的探讨,大多从宏观经济、政策及微观财务和公司治理等角度,而本文将宏观自然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相联系,为微观企业行为的相关探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可能有助于学科理论的发展。本文予学科理论及管理实践的意义在于:(1)理论层面上讲,研究发现空气质量是职工的一项非货币性收益,不仅拓展了职工非货币性收益方面的文献,还丰富了职工薪酬激励影响因素及空气质量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文献;(2)实践层面上讲,不仅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实证借鉴,也为政府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十九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