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全球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形成使产品的国际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的国际分工逐步由传统的产品间分工向要素合作型专业化分工转变。面对新的全球化经济形势,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跨国公司为要素全球配置的载体来调整本国产业结构,提高其发展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则作为要素流入国整合国内国际生产要素,进行加工贸易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在融入要素国际分工过程中发展最为显著,被称为“中国奇迹”,但是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否证明我国成为了贸易强国?在要素分工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关注贸易竞争力的新内涵、区分本国要素和外国要素不同的利益分配要求、推进我国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等方面。出口贸易竞争力主要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能力,而一国出口贸易获得预期的收益规模是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前提。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互动发展中,可以发现暗含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趋势,进而产生了要素合作型专业化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不断丰富,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在经济属性中,投入的要素可以获得要素收益,反映在贸易品的价格上,出口贸易的收益能力会受到本国资本要素带来的增加值含量大小的影响。在要素流动下更细致的分工使各国出口的产品中不仅使用了本国要素,还间接包含外国要素创造的增加值。因此对于一国出口贸易的真实竞争力的测算需要区分要素的收益和属权。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以出口规模为出发点的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情况。其次将要素收益引入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中,利用中国出口贸易数据、WTO与OECD联合发布的TIVA数据和中国国内产业和要素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主要出口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进行核算。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中国更深入的参与国际要素分工,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从出口贸易额的各项分类上看总体优化。在这种出口贸易框架下,通过测算各主要出口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纺织、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具有要素收益视角下的比较优势。可以得到结论,我国的出口贸易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推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同时,寻找突破口培育本国要素的增值能力才是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