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差异,对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同各中医分型间胃粘膜损害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给予治疗后观察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不同中医证型间所用止血时间的差异,对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后不同证型症状评分改善程度进行比较,观察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证型是否发生变化。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免疫科住院的且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并且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患者192例。将其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两组患者,出血组患者106例,未出血组患者86例,对106例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及86例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未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调查,并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5个中医证型,参考改良的lanza标准将胃粘膜损伤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把消化道常见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嗳气这几种症状按照程度的不同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类型,并分别赋予其0、1、2、3的分值。调查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中医证型,并统计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各个中医证型的人数、出血组各个患者的胃镜下胃粘膜损伤的程度。出血组患者给予同类质子泵抑制剂及胃粘膜保护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统计该组患者开始治疗至出血停止所用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各个症状的评分,并将每个症状的评分相加算作该患者的症状的总评分。统计出血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型。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出血组患者与未出血组患者各个中医证型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组中,脾胃湿热证频数较多。出血组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损伤程度方面也是有差异的,脾胃湿热组患者相对胃阴不足及脾胃虚寒患者胃粘膜损伤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所用止血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脾胃虚寒组患者所用止血时间与脾胃湿热组患者及肝胃不和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患者治疗后前各证型症状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湿热症患者与肝胃不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的证型发生了变化。 结论: 脾胃湿热组患者更易导致上消化道发生出血,而且脾胃湿热组患者相对胃阴不足及脾胃虚寒患者来说对胃粘膜的损伤程度更加严重,脾胃湿热组患者及肝胃不和组患者止血所用时间较脾胃虚寒组患者较短,脾胃湿热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较肝胃不和组大。中医辨证分型对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