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隔离对子午沙鼠社会行为及其相关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繁殖对策,是动物与环境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并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相关研究表明,在配偶关系形成后,关系的破坏和阻断所产生的压力会对草原田鼠的社会行为和内分泌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社会隔离会导致焦虑或抑郁样行为,血液皮质酮含量的降低和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变化等。而多巴胺在配偶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中的多巴胺Ⅰ型受体(Dopmine 1 receptor,D1R)和Ⅱ型受体(Dopmine 2 receptor,D2R)起着相反的作用:草原田鼠NAc中D2R的激活促进了配偶关系的形成,而激活D1R则阻止了配偶关系的形成。配偶关系破坏会对动物的情绪和社会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对相关脑区多巴胺受体的影响尚不清楚。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是我国北方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农业害鼠,适应能力强,对荒漠植物和固沙植物具有较大危害。实验室研究表明,该鼠性情温和、社会行为丰富,是研究社会行为的良好动物模型。例如;子午沙鼠幼仔有高水平的超声,雄性子午沙鼠表现出高水平的父本行为等。自然生境中子午沙鼠群体的个体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民勤荒漠区子午沙鼠种群内存在以单配制为主的多种遗传性婚配制度。目前,关于该鼠种配对相关脑区多巴胺受体的表达研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实验室繁殖的F1代子午沙鼠为研究对象,在90-110日龄时开始实验,分为以下四组:两雌对照组(FF:the female-female control group)和两雄对照组(MM:the male-male control group)、雌雄配对组(FMP:the female-male paired group)、雌雄配对后隔离组(FMI:the group of female-male paired who were isolated after 10 days cohabitation)。在配对10 d后,将FMP组、FF组和MM组分别进行社会互作实验,探究不同配对经历对子午沙鼠社会行为的影响;配对10 d后隔离3 d,将FMP组和FMI组分别进行社会互作实验,探究隔离对雌雄配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探究D1R和D2R在相关脑区的表达情况;并探究了子午沙鼠D1R和D2R基因启动子区BSP甲基化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子午沙鼠行为学结果:配对10 d后,与FF和MM组相比,FMP组雌雄子午沙鼠防御行为均显著减少,相互探究(亲密)行为显著增加,可见配对增加了雌雄个体间的亲密行为。配对13 d后,与FMP组相比,FMI组雌雄个体都出现了防御行为频次和时间增加,亲密行为减少的现象,可见配偶隔离不利于雌雄个体间亲密行为的维持。2.子午沙鼠DAR蛋白表达结果:与FF组相比,FMP组雌性在NAc中D1R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配对后关系的维持有关;与FF组相比,FMP组雌性m PFC、NAc、CP、VTA、SN五个脑区D2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可见D2R的表达与子午沙鼠的配对有关。与MM组相比,FMP组雄性在m PFC和CP脑区中D1R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配偶关系的维持有关;与MM组相比,FMP组雄性在CP和VTA脑区中D2R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配偶关系的形成和亲密行为的增加有关。与FMI组雌性相比,FMP组雌性在m PFC和NAc中D1R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社会隔离使配偶间亲密行为的减少有关;与FMI组雌性相比,FMP组雌性m PFC脑区D1R表达水平升高、D2R降低,说明D1R和D2R在配偶隔离的子午沙鼠中作用相反。与FMI组相比,FMP组雄性m PFC、NAc、CP、VTA、SN五个脑区D2R蛋白表达水平同样升高,可见配偶隔离与D2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FMI组雄性相比,FMP组雄性的m PFC脑区D1R表达水平降低,D2R表达水平升高,表明在m PFC脑区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方面,雌雄可能存在性别差异。3.子午沙鼠DAR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过程探究结果:测序得到子午沙鼠D1R序列913bp片段,与其近缘物种长爪沙鼠(M.unguiculatus)的同源性为96.79%;子午沙鼠D2R序列1016bp片段,与长爪沙鼠的同源性为95.83%。D1R启动子区Cp G岛片段长度为206bp,包含8个Cp G位点,在序列中的位置为29,41,69,111,130,135,162,183。D2R启动子区Cp G岛片段长度为204bp,包含13个Cp G位点,在序列中的位置为37,52,70,82,94,127,134,140,143,149,164,172,175。雄性子午沙鼠D1R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为7.76%,D2R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为12.74%。本实验只验证了DAR的DNA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实验过程的可行性,由于样本量较少,因此,除了测得子午沙鼠的D1R、D2R DNA序列外,未得出其他结论。
其他文献
太阳短波辐射(Downward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DSSR)是地球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生态、水文和气候等陆面过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卫星遥感数据能提供时空连续的大气和地表信息,是全球或区域日尺度太阳短波辐射研究的重要数据源。极地轨道(极轨)卫星具有高空间分辨率-低时间分辨率特征,而静止轨道卫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特征。因此,如何利用极轨卫星与静止卫星各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当今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问题。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是华南亚热带2种非常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本研究以鬼针草和南美蟛蜞菊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化感作用角度探查入侵植物间的生长竞争力;从植物体各器官(根、茎、叶)及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学角度探究外来植物在入侵生态过程中的能量分配趋势及营养
降水通常可以有效地从大气中清除气溶胶颗粒和溶解的气态污染物,是对大气颗粒物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降水的化学组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一些人类活动密集的地方,人为排放甚至决定了降水的化学组成。兰州受到能源排放大以及特殊的地形、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兰州大气污染中大气颗粒物以及SO42-污染比较突出。因此,对兰州市大气降水中水化学组分的研究便显得尤为迫切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采集长时
结直肠癌和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因此迫切需要疗效好且副作用低的抗肿瘤药物。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是一种从乌头属植物高乌头根中提取的生物碱,由于其良好的镇痛作用且不具备成瘾性,已在临床应用多年,然而,低溶解度限制了LA的临床应用。为了降低副作用,提高溶解度,增强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在LA中引入氯离子,成功制备了LA衍生物——盐酸高乌甲素(LH)。研究发现LA及LA衍生
碱性磷酸酶法(Alkaline Phosphatase,ALP)作为生物化学的代表物质,积极参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包括新陈代谢、信号转导、分子运输到基因信息的表达。从结构上讲,ALP由两个类似的单体组成,其中含有五个半胱氨酸残基、两个锌原子和一个镁原子,它们赋予了ALP的催化功能。ALP作为生物体内去磷酸化的主要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具有最佳的活性,而且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广泛分布AL
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有机体不可或缺的能量携带分子和遗传构件之一,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植物中,ATP响应各种环境胁迫,能从细胞内释放并进入细胞外基质。目前,细胞外ATP(eATP)已被证明是重要的生物信号转导分子。尽管在分析和传感中广泛使用了多种ATP检测方法,但是由于eATP的浓度和时空分布极低,仍难以准确检测。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精确地测量eATP变化的新颖方法具有现
在多糖结构修饰中,底物多糖溶解性差和修饰基团取代效率低两方面因素阻碍了多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多糖由于糖链的不同初级结构(糖苷键连接形式)和高级结构(键角和短程相互作用),在各类常规和非质子溶剂中限制了多糖的溶解性能。修饰基团前驱体往往因为自身质子化程度不足以及亲核进攻能力弱等缺点,取代基的反应效率较低。氯化胆碱([Ch]Cl)基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5’-三磷酸腺苷(ATP)可由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形成细胞外ATP(extracellular ATP,eATP)。细胞外ATP作为信号分子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机制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细胞代谢和防御反应。本文以烟草悬浮细胞(Nicotiana tabacum L.cv.Bright Yellow-2)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细胞外ATP对壳聚糖诱导的ROS水平和PAL活性变化的影响;并以拟南芥(Ara
寒潮作为一种极端气象灾害,是发生在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所经地区能够造成大范围降温、暴雪、雨凇、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给农牧业生产、交通通讯、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河西走廊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寒潮冷气团南下的主要路径之一,受寒潮影响大,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其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尤为复杂,对其响应也较为敏感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批准建立,历时5年的试点建设才正式挂牌。由于其是基于自然湿地开发的乡村湿地公园,不仅能够发挥巨大的生态功能,还能在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适宜各类动植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然而湿地公园内的物种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相关的本底资料和基础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常作为监测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鸟类,对其相关的调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