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理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事实上,听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听者想获得的是对说者所说内容的理解。要达到这种理解,听者要利用语境线索,背景知识和依靠许多学习策略。积极的听者会利用背景知识带着目的去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目前,听力教学并不让人满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王宗炎先生曾说:“教听力课的老师只管放录音,对学生不给半点提示点拨,也并非罕有现象。”在听力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提示,听完一两遍后,老师就对答案,然后再让学生一句句的重复听,这样的听力教学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听写的卷面分析,了解到学生听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语言图式,文化图式和形式图式。 针对以上问题,这篇论文就图式理论指导听力教学为研究课题。图式理论的首倡者Bartlett(1932)和后来的Rumelhart(1980)都认为听者的背景知识对他理解新的文章起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听者只有利用以前所获得的知识时才会理解新的课文。听者以前所获得的知识就是听者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听者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背景、生活常识等等。这些背景知识的结构就被叫做图式。图式知识一般分为三类:语言图式(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能力)、形式图式(文章的修辞结构和文体形式)和内容图式(文章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等)。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课文时有一种互动模式,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理解一篇课文就是听者的背景知识和所听课文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图式理论对听力有着指导意义。在听力过程中,听者应该激活自己的已有的背景知识,并利用它们来理解新的课文。例如,针对学生在语音和词汇解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语音和词汇的图式;针对学生存在的背景知识缺乏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内容图式。 根据以上的理论,有一些教学原则可以来指导听力教学的三个教学活动。在听前教学活动中,可采用ETR法,即“经历—语篇法”或“语义网络法”。详细教学策略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