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蚜属(Aphis),是栽培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危害常引起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植株死亡,对我国的大豆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改变,其发生面积和程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已经由亚洲扩散到欧洲及美洲。随着大豆蚜分布范围的扩大,明确其种群生态适应性是否发生变化,对于研究种群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有效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广东种群(GD)、山东种群(SD)、河北种群(HB)和黑龙江种群(HLJ)4个地理种群大豆蚜的形态、生长发育参数作了系统研究,同时利用低温、短日照条件对各地理种群大豆蚜进行了低温的诱导,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光周期L:D=16h:8h,RH 70%条件下,设置35℃、30℃、25℃、20℃、15℃5个温度梯度,研究了4个地理种群大豆蚜体型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单一种群比较,除腹管外,实验所测各形态指标在总体形势上均有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的趋势;②多种群比较,在所设各温度梯度下,不同地理种群间实验所测各形态指标差异显著性也不相同;③单一种群的体表面积值有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不同种群在同一温度下,种群间的体表面积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性不显著。2.光周期L:D=16h:8h,RH 70%条件下,设置35℃、30℃、25℃、20℃、15℃5个温度梯度,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广东种群、山东种群、河北种群和黑龙江种群)的存活、生长发育、繁殖及内禀增长力等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各地理种群大豆蚜在15-30℃区间内能正常存活,温度在35℃时不能正常存活;②大豆蚜各地理种群间若虫历期变化不显著,单一地理种群内,大豆蚜若虫历期均有随温度降低而增长的趋势;成虫历期15℃下,黑龙江种群历期最长,广东种群历期最短;③在所设4个温度条件下,各地理种群间平均产蚜量差异不大;单一种群内,除去15℃低温条件,其他不同温度下平均产蚜量差异性显著,均表现出随着温度降低产蚜量增加的趋势;④在同一温度条件下,4地种群大豆蚜rm值变化不显著;单一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rm值均有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的趋势。3.实验室中,14℃、16℃和18℃三个温度梯度和8:16、10:14两个光周期处理条件下,对广东种群(GD)、山东种群(SD)、河北种群(HB)和黑龙江种群(HLJ)4个地理种群大豆蚜进行了各蚜型的低温诱导。结果表明:①除18℃下广东种群外,在所设光照和温度处理下,均能成功诱导出有翅孤雌蚜,但无性雄蚜出现,河北和黑龙江种群有性母蚜出现;②在16℃条件下,性雄蚜始现,其中,在L:D=10:14条件下,只有河北和黑龙江种群可产生性雄蚜,在L:D=8:16条件下,各地理种群均有性雄蚜出现。③在2个光周期条件下,均表现出随着温度降低有翅蚜诱导比例增大的趋势,即14℃条件下,各地理种群诱导出的有翅蚜最多;④对于性母蚜和性雄蚜的诱导,在3个温度中均表现出16℃条件下诱导比例最大,且4个地理种群诱导出的性母蚜表现出纬度越高比例越大的趋势。⑤在相同低温条件下,光周期越短,诱导有翅蚜比例越高。⑥高纬度地理种群大豆蚜较低纬度地理种群大豆蚜来说,各蚜型诱导出的所需日龄相对较短,即地理纬度越高,诱导大豆蚜各种蚜型所需日龄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