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后期的一部力作,是一部以历史故事为情节的小说。小说依据波兰裔著名演员海伦娜·莫杰耶夫斯卡移民美国的生平事迹进行创作。桑塔格有效地将历史与虚构相结合,通过小说传达了自己对现代知识分子处境的焦虑和担忧。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受此影响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于是出现了叙事空间。本文结合加布里尔·佐伦在其《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构建的地志空间和时空体空间以及空间理论创始人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来分析《在美国》中的叙事空间,在赏析桑塔格独特叙事技巧的同时感受其在小说中传达的流亡主题。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苏珊·桑塔格的主要成就和她的后期作品《在美国》,当前国内外对桑塔格和《在美国》的研究现状,以及从叙事空间视角解读《在美国》的意义。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叙事空间理论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叙事学都注重叙事中的时间维度而忽视其空间维度。由于受到20世纪后期批评理论中“空间转向”的影响,叙事学也开始注重小说叙事中的空间,从1945年弗兰克发表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到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再到加布里尔·佐伦构建的最具理论价值的地志空间和时空体空间,叙事空间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扩大,文学批评界对叙事空间的关注与日俱增。第二章从地志空间角度分析了《在美国》中的具体空间和空间并置。通过从不同视角对具体地志空间纽约和费城的分析以及波兰和美国同一层次不同地方空间并置的分析,旨在突出地志空间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作者流亡主题的传达。第三章探讨了《在美国》中的社会空间,具体分析了《在美国》中所呈现的社会空间,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碰撞。以玛琳娜为代表的波兰移民逃离本国的压迫,满怀信心与希望来到美国开创他们的理想生活“乌托邦社区”,然而残酷的美国现实让他们梦想破灭。重返舞台后,玛琳娜感受到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意识到波兰移民在美国是无根的一代,注定漂泊在美国的各个角落。第四章分析了《在美国》这部小说中的时空体空间。对时空体空间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时空交错、碎片化和时距变体。通过分析时空交错,读者会发现传统的线性叙事被打破而小说的空间感被凸显;通过分析碎片化,读者会发现整部小说的叙事都是碎片化的,这也传达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碎片化;通过对时距变体的分析,可知故事时间偏离叙事时间,使文本呈现空间化。所有这些策略都使叙事呈现空间化。结论部分指出,通过对《在美国》中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时空体空间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桑塔格独特的叙事技巧,叙事空间化,打破了以时间为主线的传统叙事手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叙事空间化策略,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代表的桑塔格借助描述18世纪波兰知识分子移居美国的流亡经历,折射出现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焦虑,体现出了桑塔格对现代知识分子毫无归属感的精神状态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