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中蒙两国蒙古语即内蒙古方言和喀尔喀方言为考察对象,比较了两国蒙古语在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本论文包括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绪论里先交代了该题目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等内容。桑席耶夫曾经把蒙古语分为六种独立的蒙古语言。不过他对蒙古语的这种划分针对的是蒙古国(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居民讲的语言和内蒙古居民讲的语言。在中国,讲内蒙古方言的蒙古族人占中国蒙古族总人口的90%以上。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蒙古语的基础方言,使用这一语言的喀尔喀蒙古人在蒙古语世界中处于主体地位。 两国蒙古语因为所在的国家不同,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内蒙古方言,它受汉语影响很大,已然发生许多变化。语言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语音的变异,也有词汇的吸收,还有语法的渗透。笔者将内蒙古方言与蒙古国喀尔喀方言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揭示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这就是笔者撰写本论文的主要思路和出发点。 第一章简述了蒙古语的来源、历史演变、分类和现在两国蒙古语的现状。蒙古语最早是从叫做阿尔泰语的古老语言分化出来的,一直到成吉思汗时代,各地蒙古人都各自使用着有一定差别的方言。莫戈勒、达斡尔、恩格尔、保安、东乡语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从蒙古语里分离出来的。13世纪蒙古帝国的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蒙古语各种方言的接触和联系。15世纪末,蒙古封建主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誉互相争战,这种争战一直持续到18世纪。17-19世纪定居一地的蒙古人再次分散开来。在这种状况下,蒙古语各种方言土语的差别就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互不相通的独立的语言。蒙古国国民和中国的蒙古族人占讲蒙古语的人的大多数。因蒙古族所在的国家不同,受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影响,现代中国内蒙古方言和蒙古国喀尔喀方言在元音和谐、辅音的位置、音节结构、词尾词缀体系等各个方面虽然大概保留着原来的体系,但是已经演变成为两种方言了,在元音组成、长元音、复合元音、语音同化、词首擦音的演变、塞擦音的演变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别。此外,本章里还讨论了蒙古语语音、书面语的演变,蒙古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以及内蒙古现行老蒙文的来源等语言历史演变等蒙古语历史方面的问题。 第二章讨论中蒙两国的语音和文字方面的差异。研究蒙古语的语言学家们把蒙古语族语言分成四个分支,分别是东、西、北和中部蒙古语:东部方言包括科尔沁、喀喇沁、苏尼特等方言;西部方言包括杜尔布特、把亚特、陶尔古德、明嘎达等卫拉特方言;北部方言包括各种布里亚特方言;中部方言包括喀尔喀、察哈尔和鄂尔多斯方言。这四类方言既存在语音差异,也有共同点。此外,中蒙两国蒙古族使用不同文字,文字的不同也使语言上的差异不断扩大。 第三章对内蒙古方言和喀尔喀方言的词汇组成从固有词和外来词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二者是现代蒙古语的两大分支,因此二者的固有词大部分是相同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固有词,这是方言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外来借词方面,喀尔喀方言里欧美语言的音译词占大多数,内蒙古方言里汉语的意译词占大多数。比较两国蒙古语中的外来词的数量,内蒙古方言里的汉语意译词比喀尔喀方言的欧美语言借词多三倍。还有这样一种现象,蒙古语当中有许多组近义词,但是蒙古国习惯使用其中的一个,内蒙古则习惯使用另一个,这种现象很普遍。本章最后两节讨论了中蒙两国蒙古语的熟语和新词、旧词的不同点。 第四章,对喀尔喀方言和内蒙古方言里各种语法范畴和表达语法范畴的各种附加成分的形式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它们在老蒙文和新蒙古文里的不同形式。内蒙古仍在使用老蒙文中各种复杂形式的附加成分,蒙古国使用的新蒙文里已把它们淘汰或变成了简单的形式。语法部分最后谈到,内蒙古方言中存在喀尔喀方言里没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内蒙古方言里,特别是口语里有类似汉语“补语”的句法成分出现了,此外还有“在……情况下”,“我告诉你……”等特殊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内蒙古方言受到汉语的影响而出现的表达方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全论文的主要发现和本论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包括中文、老蒙文、新蒙文和少数的英语、俄语资料。本论文还附有一个《汉-蒙-内蒙》词语对照表,此表是从两国出版的《汉蒙词典》中搜集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