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观察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之间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纳入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65例93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年龄为55±8.42岁。根据OCT形态特征将DME患者分为3组:囊样黄斑水肿(CME,32眼)、弥漫性黄斑水肿(DRT,42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19眼)。其中,若DRT伴CME,则归于CME组,若DRT、CME合并有SRD,则均归为SRD组。
所有患者行OCT及OCTA检查,观察三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MCT)、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损程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区血流密度(SCP)、深层毛细血管区血流密度(DCP)、脉络膜毛细血管面积的差异,并探索之间的相关性。
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损程度分级标准:通过观察经黄斑中心凹扫描的视网膜黄斑区500um以内的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评估及分级。0级是椭圆体带或外界膜完整连续,1级是指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缺损长度≤200um,2级是指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缺损长度>200um;如果患者椭圆体带或外界膜有缺损但缺损位于距黄斑中心凹500um以外,认为其分级为0级。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5.0统计软件。
结果:
经过ANOVA统计学分析,CME组、DRT组、SRD组的CMT大小分别为417.25±173.45μm、296.37±40.93μm、462.28±181.65μm,三组间CMT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5,p<0.01),且组内比较得出DRT组CMT大小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CME组和SRD组之间CMT大小未发现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CMT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r=0.348,p<0.01)。
CME组、DRT组、SRD组椭圆体带缺损程度分级为1.22±0.706、0.5±0.634、1.68±0.671、外界膜缺损程度分级为0.91±0.818、0.26±0.497、1.53±0.612,三组间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缺损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6,p<0.001;F=26.625,p<0.001),且组间比较得出三组缺损程度大小依次为:SRD组>CME组>DRT组;相关性分析: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缺损程度与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25,p<0.01;r=0.441,p<0.01),且椭圆体带同外界膜二者缺损程度呈强相关性(r=0.790,p<0.001)。
CME组、DRT组、SRD组的DRIL长度分别为463.55±178.49μm、342.62±201.31μm、464.41±204.38μm,三组间DRIL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1,p0.014),且组内比较得出DRT组DRIL长度小于其余两组,而CME组和SRD组之间DRIL长度未发现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DRIL长度与BCVA(logMAR)呈强正相关(r=0.871,p<0.01)。
CME组、DRT组、SRD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28±0.11mm2、0.19±0.71mm2、0.39±0.18mm2,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787,p<0.01),同时组内比较得出,DRT组的FAZ面积显著小于其余两组;相关性分析:FAZ面积与BCVA(logMAR)呈弱相关(r=0.286,p<0.01),与椭圆体带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64,p<0.01);
三组间MCT、SCP、DCP、脉络膜毛细血管面积大小未发现明显差异,且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显著相关性。
结论:
DRT组相对其余两组椭圆体带及外界膜形态更加完整、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程度更轻,同时FAZ的破坏程度更轻,而SRD组病变相对最为严重。DME患者的CMT大小、椭圆体带及外界膜完整性、DRIL长度、FAZ面积大小均与视力相关。三组DME间脉络膜状态未发现明显差异。
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观察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之间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
纳入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65例93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年龄为55±8.42岁。根据OCT形态特征将DME患者分为3组:囊样黄斑水肿(CME,32眼)、弥漫性黄斑水肿(DRT,42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19眼)。其中,若DRT伴CME,则归于CME组,若DRT、CME合并有SRD,则均归为SRD组。
所有患者行OCT及OCTA检查,观察三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MCT)、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损程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区血流密度(SCP)、深层毛细血管区血流密度(DCP)、脉络膜毛细血管面积的差异,并探索之间的相关性。
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损程度分级标准:通过观察经黄斑中心凹扫描的视网膜黄斑区500um以内的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评估及分级。0级是椭圆体带或外界膜完整连续,1级是指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缺损长度≤200um,2级是指椭圆体带或外界膜缺损长度>200um;如果患者椭圆体带或外界膜有缺损但缺损位于距黄斑中心凹500um以外,认为其分级为0级。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5.0统计软件。
结果:
经过ANOVA统计学分析,CME组、DRT组、SRD组的CMT大小分别为417.25±173.45μm、296.37±40.93μm、462.28±181.65μm,三组间CMT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95,p<0.01),且组内比较得出DRT组CMT大小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CME组和SRD组之间CMT大小未发现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CMT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r=0.348,p<0.01)。
CME组、DRT组、SRD组椭圆体带缺损程度分级为1.22±0.706、0.5±0.634、1.68±0.671、外界膜缺损程度分级为0.91±0.818、0.26±0.497、1.53±0.612,三组间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缺损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6,p<0.001;F=26.625,p<0.001),且组间比较得出三组缺损程度大小依次为:SRD组>CME组>DRT组;相关性分析: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缺损程度与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25,p<0.01;r=0.441,p<0.01),且椭圆体带同外界膜二者缺损程度呈强相关性(r=0.790,p<0.001)。
CME组、DRT组、SRD组的DRIL长度分别为463.55±178.49μm、342.62±201.31μm、464.41±204.38μm,三组间DRIL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1,p0.014),且组内比较得出DRT组DRIL长度小于其余两组,而CME组和SRD组之间DRIL长度未发现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DRIL长度与BCVA(logMAR)呈强正相关(r=0.871,p<0.01)。
CME组、DRT组、SRD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28±0.11mm2、0.19±0.71mm2、0.39±0.18mm2,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787,p<0.01),同时组内比较得出,DRT组的FAZ面积显著小于其余两组;相关性分析:FAZ面积与BCVA(logMAR)呈弱相关(r=0.286,p<0.01),与椭圆体带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64,p<0.01);
三组间MCT、SCP、DCP、脉络膜毛细血管面积大小未发现明显差异,且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显著相关性。
结论:
DRT组相对其余两组椭圆体带及外界膜形态更加完整、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程度更轻,同时FAZ的破坏程度更轻,而SRD组病变相对最为严重。DME患者的CMT大小、椭圆体带及外界膜完整性、DRIL长度、FAZ面积大小均与视力相关。三组DME间脉络膜状态未发现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