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2006年11月期间,利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kHz)对长江宜昌江段主要鱼类和人工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进行了目标强度的测定,期间并在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进行了7次水声学调查。另外,2006年4月、2007年1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屏山至弥陀江段,230 km)进行了2次水声学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全长为16.0±2.5 cm的主要鱼类的TS值为—49.5±2.1 dB,25.1±2.4 cm为—45.5±1.8 dB,35.1±2.8 cm为—42.9±1.6 dB,45.6±4.2cm为—40.5±1.1 dB,55.0±3.7 cm为—39.8±1.0 dB。全长为85.50±5.39 cm、100.35±5.58 cm、120.78±6.13cm、147.92±8.35 cm的中华鲟幼鱼目标强度TS值分别为—38.17±1.94 dB、—36.17±1.34 dB、—34.05±2.88 dB、—32.83±2.49 dB:中华鲟全长L与目标强度TS的回归方程式:TS=23.295×log10 L-82.881。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亲鱼的声学TS值约为:—28.8至—23.3 dB。2.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的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集中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 ind./1000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ind./1000m3,2006年的平均密度达到132.2±14.7 ind./1000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 mm至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均在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皆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2006年的资源量约为734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370~1537尾,775~803尾,706~762尾。3.宜宾江段鱼类密度较低,平均小于15.0 ind./1000m3,鱼类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下游江段和深潭处。调查期间,发现有较大鱼的信号,可能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鲟(Psephurus gladius)。通过3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长江干流鱼类资源水声学评估的研究方法。经过研究的深入和完善,该方法在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评估及水生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