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中,无数国际纷争与民族冲突往往蕴含着民族心理认同的内在动力;在学界中,民族心理认同问题又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②在多民族国家,它的发展状况既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又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佤族是典型的跨境民族之一,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心理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出现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愈来愈快的趋势,这种变化又集中体现在民族代际之间的差异上,且特点鲜明。因此,研究将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与民族认同理论相结合意义突出,力图通过厘清佤族心理认同的概念和结构,客观描述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揭示发生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的社会原因和内在因素,寻找佤族本民族心理认同与国家心理认同之问的重合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推动民族心理认同研究,从而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其他民族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佤族心理认同的界定和结构入手,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佤族实际,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采取问卷法、田野调查法收集资料,运用相关、差异分析等统计方法,从多种角度系统分析佤族心理认同代际之间的差异特点,分析佤族心理认同代际差异的情境影响因素,探寻本民族心理认同和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整合的现实基础,揭示两个层次心理认同达到整合、融合和重合将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论文在佤族心理认同代际差异研究的基本构想上,围绕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概括佤族历史、民族身份的确立,以及佤族特征,提出佤族心理认同的界定与结构。佤族心理认同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心理,是对民族身份和民族特征的认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情感,其实现过程要依靠民族成员对民族事务的行为卷入。其结构包含两个层次、四个维度。在多民族中国,民族心理认同包含本民族心理认同和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两个层次,分为民族身份认同、民族特征认同、归属感和民族行为卷入四个成份。在翻译修订国内外民族心理认同量表、开放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编制中文版佤族心理认同问卷,为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工具;对307名佤族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同地域等调查数据进行差异比较,总结不同年代的佤族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特点;深刻剖析情境性因素、民族优惠政策因素和经济利益因素等对佤族心理认同的影响;现实中,佤族心理认同内部层次的整合是成功的、协调的,但当前的整合尚未完结,国家心理认同与本民族心理认同的不和谐问题仍是需要我们长期应对的。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特点表现为本民族心理认同高度一致,80年代的佤族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其中,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发展趋势是年龄越大,认同度越低,80年代佤族心理认同度最高;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佤族的中华民族心理认同还经历了认同与危机并存、严重危机、极度危机到稳定的认同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