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有限元的轨枕力学特性分析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t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枕在轨道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其发挥正常功能,要求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不同轴重、速度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进而保证线路的安全和旅客的舒适。然而,实际线路中的轨枕在上部荷载和下部道砟的作用下处于受弯状态,由于钢轨缺陷,传递给轨枕的荷载增大,在这些荷载长期作用下,轨枕产生裂纹,甚至破坏进而影响线路安全,增加养护维修费用,造成钢轨损伤、脱轨等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新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复合轨枕以及纤维混凝土,新材料为轨枕设计承载力的增强、线路养护维修费用的降低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新材料轨枕的力学及抗裂性能研究较少。此外,关于轨枕裂纹模型比较的研究也较为匮乏。本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对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纤维增强发泡聚氨酯(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受力及裂纹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其次,结合三点弯曲以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所得试验结果对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轨枕静力学分析的力学模型。最后,采用合理的模型分析道床在捣固、道砟迁移、劣化等引起的下部支撑变化情况下,轨枕力学性能并与我国规范中规定的设计承载下弯矩对比;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轨枕损伤情况。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试预应力混凝土轨枕、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力学及裂纹特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铁路运输对轨枕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复合材料在铁路方面得到应用,称为复合轨枕。同时,随着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出现了纤维混凝土,纤维的加入能在部分层面改变混凝土的受力特性,竹纤维可加入混凝土中并生产轨枕。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凝土轨枕宏观裂纹的研究比较丰富,对复合轨枕以及其他材料轨枕力学特性及开裂性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三点弯曲试验测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FFU复合轨枕、竹纤维混凝土轨枕的挠度、刚度、裂纹扩展形式、裂纹开口位移。研究结果表明:FFU复合轨枕始终处于弹性状态,主要为横向裂纹,裂纹开口位移小;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和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一开始为弹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刚度减小,裂纹开口位移增加速率增大;竹纤维混凝土轨枕在早期强度高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竹纤维的加入可提高轨枕的延性,但由于竹纤维和混凝土结合性能差,后续强度低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2、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大多数研究虽已提出混凝土轨枕的模拟方法,但对微裂纹、裂纹路径的分析较少或建模方法较为复杂,且仅采用荷载—挠度曲线进行模型的校核,并不能说明模型在模拟轨枕开裂方面的准确性。数字图像相关技术为有限元中多种损伤和开裂模型提供了校核的依据。本文采用损伤塑性模型、脆性开裂模型、扩展有限元模型分别建立轨枕三点弯曲模型,并与三点弯曲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所得结论如下:损伤塑性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位移结果,通过损伤云图提前判定损伤位置,为连续介质,但在损伤描述方面不够清晰明了;脆性开裂模型和扩展有限元模型在开裂前将结构视为线弹性,使得位移模拟不够准确,只能描述开裂后的裂纹情况,裂纹路径比较清晰;脆性开裂模型结构也为连续介质,扩展有限元模型结构为不连续介质。3、采用损伤塑性模型,研究不同支承下轨枕的力学特性在实际情况中,轨枕与道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道床在上部循环荷载作用以及其他因素下,往往会出现道床沉降、道砟粉化、劣化、迁移等现象,从而使得下部支承状态不均匀且不断改变,不利的支承状态会使轨枕开裂甚至破坏,同时,使道砟劣化、粉化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线路的安全性和旅客的舒适性。本文分析9种支承条件下轨枕的受力、损伤情况以及循环荷载作用下轨下无支承时的损伤情况。主要结论如下:枕中支承的减少,轨下正弯矩基本不变,枕中弯矩减小并由负变正;轨下支承的减少,枕中负弯矩、轨下截面正弯矩不断增加;枕端支承的减少,枕中负弯矩增大,轨下截面弯矩由正变负,该种支承的减少对轨枕的受力最为不利。轨下无支承时轨枕在线路中的破坏形式为先在轨枕底部出现的受拉裂纹,随后在轨枕内部出现损伤,内部损伤沿轨枕宽度方向扩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中仅次于地铁。大规模建设新线之际,提高线路通过能力是市域快轨研究的重点。然而,折返能力是限制线路通过能力的瓶颈,如何优化提升折返能力,减少折返能力对线路通过的制约是市域快轨前期设计及后期运营的关键。市域快轨终点站折返能力受站场基础设施、信号系统及运营组织方案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站场设计中,安全距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然而,
为了满足轨道交通领域日益增长的运力需求,虚拟编组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列车运行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虚拟编组使用无线通信代替机械连接,列车追踪间隔将大幅度降低。这种行车方式虽然提升了运输效率,但是动态编组和编组完成后极低的追踪间隔给列车控制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外没有形成一套适用于虚拟编组的列车控制策略。为此,本文从列车动态编组过程和完成编组后的紧密追踪过程入手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车载设备软件故障是影响列控系统中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软件开发周期上对车载设备软件功能逻辑进行快速、准确、不同粒度的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车载设备软件故障诊断主要依赖于基于测试案例集的离线测试及人工调试等方法,存在故障检测实时性和完备性不足、故障定位效率低等问题。本文结合新型列控系统车载设备软件设计实现阶段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结合的软件故障诊断方法,具体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常导磁吸式电磁悬浮系统中存在的常导线圈耗能严重、磁体易发热,悬浮间隙过小导致轨道造价过高等问题,结合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载流性能不断提升、制备成本不断降低的发展趋势,在长沙磁悬浮快线现有常导电磁铁结构的基础上,对常导电磁铁进行改进,提出高温超导与常导混合悬浮的设计方案。本文对应用于磁浮列车的高温超导与常导混合悬浮电磁铁基本单元进行了结构设计,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其悬浮性能进行电磁分析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论述如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大量丰富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有关单片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及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及编程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单片机调试辅助工具,如Keil,Proteus等,从而能综合运用单片机软硬件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独立设计和开发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系统,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及谷文昌,称赞他专一于泽被后人的"潜绩"。谷文昌在福建省东山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也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当地,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相沿成习,人们阖家祭拜他们最敬重的县委书记。
期刊
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和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组合的列车定位可以有效克服惯性导航误差随时间累积的缺点,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提供精确、连续、可靠的定位信息。卡尔曼滤波算法在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及高斯统计特性假设下,能够基于导航卫星观测信息对惯性导航的累积误差进行校正和约束。
我国高速铁路逐渐成网,服务水平逐渐提升,高铁服务吸引客流量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及发达的经济条件,客流数量多、组成复杂,高速铁路能力利用紧张,高峰期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形成了高速铁路繁忙干线。在此背景下,研究繁忙干线能力提升方法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繁忙干线上开行着大量跨线列车,虽然提升了旅客直达率,但也切割了线路能力,影响本线列车的开行,降低了线路的能力利
高速铁路运输生产中,列车运行图与动车交路计划是降低铁路内部运营成本和提高对外服务水平的关键。传统的先编制运行图再编制交路计划的流程不能同时保证二者的质量。因此需要优化编制流程,在运行图编制阶段同时优化动车组交路,提高动车组利用率,减少动车组运用数量,对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提高列车服务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围绕列车运行图与动车交路计划协同优化问题展开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对列车运行图与动
随着铁路的大规模建设、车站装卸能力的不断提高,装车站能够承担更多货运的装车作业并形成更丰富的直达列车种类。近年来铁路网的逐步完善,促进了铁路装车地车流组织优化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日均计划车流较小的货主集满整列开行低频直达列车也成为可能。由于在车流组织优化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大多追求运能最大化,在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中很容易流失客户。所以对装车地车流组织进行优化时,不仅要考虑铁路运输成本,还要考虑不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