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群体心理灵活性的特点,并通过实验法研究情绪、心理灵活性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研究1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现状。通过发放《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II)测量被试的心理灵活性水平,并收集人口学变量信息,最终获得有效数据475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心理灵活性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性大学生心理灵活性显著高于女性,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显著低于理科专业学生,而其他人口学变量未发现显著差异。研究2探讨了情绪、心理灵活性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将研究1中的被试按照心理灵活性从高到低排列,选择前27%中33人的为高心理灵活性组,选择后27%中的32人为低心理灵活性组,实验在一个环境变量得到很好控制的行为实验室中进行,通过观看时间长短一样的喜剧、纪录片和悲剧影片来分别诱发被试积极、中性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其观看影片时爆米花的进食量作为饮食行为的指标,将中性情绪下的进食量作为基线水平,分别计算被试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下饮食行为的改变量和改变程度,并将两种情绪下饮食行为的平均改变程度做为饮食行为的稳定性指标,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被试的饮食行为显著高于中性情绪;高心理灵活性组在消极情绪下的饮食行为显著高于积极和中性情绪状态,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对于低心理灵活性组来说,三种情绪状态中的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消极情绪下的饮食行为最高,中性情绪下的饮食行为最低;高心理灵活性组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饮食行为及其改变程度都显著低于低心理灵活性组,并且高心理灵活性组的平均饮食行为改变程度也显著低于低心理灵活性组;心理灵活性可以解释饮食行为稳定性26.9%的变异,并有达到显著水平。结论:(1)大学生群体心理灵活性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大学生心理灵活性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表现为男性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理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灵活性的个体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心理灵活性水平。(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都可以显著增加个体的饮食行为;高心理灵活性组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的饮食行为、饮食行为的改变程度均低于低心理灵活性组,并且其饮食行为更稳定;心理灵活性水平可以显著预测饮食行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