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历代中医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的特点,探讨中医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的医论、医案及方书中的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剂量学研究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晋唐时期在临证常用方药用药范围、用药药性及综合情况方面与汉代极为接近(临床常用方药用药范围四项相关系数r=0.6427、药性聚类分析及综合情况聚类分析中均聚为一类),晋唐时期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率为0.07药次/方高于汉代的0.01药次/方。(2)两宋时期温性药物的使用率2.79性次/方与同一时期其他7类四气相比排第1位,但低于晋唐时期、明代、清代中期、清代晚期及现代温性药物的使用率。两宋时期苦味药的使用(fwi=2.81味次/方)不仅低于其余8时期且在同一时期用药五味频率排序中仅排第3位。(3)金元时期甘味药的使用明显高于两宋时期(前者3.27味次/方,后者2.97味次/方),寒性药物使用率比两宋时期增加亦较明显,金元时期清法(0.20药次/方)的使用明显高于两宋时期(0.11药次/方)。(4)明代温性药物的使用频率(3.57性次/方)明显高于前世各个时期,补法使用频率(0.49药次/方)亦高于其他时期,入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4.77经次/方)。(5)清代早、中期在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综合分析聚类中均与明代聚为一类,清代晚期高频药物中麦冬(0.18次/方)、生地(0.14次/方)、玄参(0.10次/方)、石斛(0.08次/方)、天花粉(0.09次/方)、沙参(0.08次/方)等补胃阴的药物使用多于前代。(6)现代中医在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综合分析聚类中均与明清时期聚为一类,补气药(fGi=1.34药次/方)的使用最多且高于其他时期。结论:(1)晋唐时期中医在临证常用方药用药范围方面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多有继承,常用药物使用中金石药的使用较前代有了一定发展。(2)传统文献中认为两宋时期中医临证用药偏于温燥的说法未得到证实。(3)金元时期医家重视理论创新,对自晋唐时期起中医临证多用温燥药物这一习惯进行改革。(4)明代温补学派盛行对当时中医临证遣方用药影响巨大,偏重于温补后天之本。(5)清代早、中期临证用药习惯多继承自明代,清代晚期受温病学派学术思想中保津养阴治疗法则的影响较大,临证用药方面注重滋补胃阴。(6)现代中医临床用药习惯受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用药偏于补益肺气,且补中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