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的变迁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a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历代中医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的特点,探讨中医临证处方用药范围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的医论、医案及方书中的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剂剂量学研究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晋唐时期在临证常用方药用药范围、用药药性及综合情况方面与汉代极为接近(临床常用方药用药范围四项相关系数r=0.6427、药性聚类分析及综合情况聚类分析中均聚为一类),晋唐时期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率为0.07药次/方高于汉代的0.01药次/方。(2)两宋时期温性药物的使用率2.79性次/方与同一时期其他7类四气相比排第1位,但低于晋唐时期、明代、清代中期、清代晚期及现代温性药物的使用率。两宋时期苦味药的使用(fwi=2.81味次/方)不仅低于其余8时期且在同一时期用药五味频率排序中仅排第3位。(3)金元时期甘味药的使用明显高于两宋时期(前者3.27味次/方,后者2.97味次/方),寒性药物使用率比两宋时期增加亦较明显,金元时期清法(0.20药次/方)的使用明显高于两宋时期(0.11药次/方)。(4)明代温性药物的使用频率(3.57性次/方)明显高于前世各个时期,补法使用频率(0.49药次/方)亦高于其他时期,入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4.77经次/方)。(5)清代早、中期在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综合分析聚类中均与明代聚为一类,清代晚期高频药物中麦冬(0.18次/方)、生地(0.14次/方)、玄参(0.10次/方)、石斛(0.08次/方)、天花粉(0.09次/方)、沙参(0.08次/方)等补胃阴的药物使用多于前代。(6)现代中医在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综合分析聚类中均与明清时期聚为一类,补气药(fGi=1.34药次/方)的使用最多且高于其他时期。结论:(1)晋唐时期中医在临证常用方药用药范围方面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多有继承,常用药物使用中金石药的使用较前代有了一定发展。(2)传统文献中认为两宋时期中医临证用药偏于温燥的说法未得到证实。(3)金元时期医家重视理论创新,对自晋唐时期起中医临证多用温燥药物这一习惯进行改革。(4)明代温补学派盛行对当时中医临证遣方用药影响巨大,偏重于温补后天之本。(5)清代早、中期临证用药习惯多继承自明代,清代晚期受温病学派学术思想中保津养阴治疗法则的影响较大,临证用药方面注重滋补胃阴。(6)现代中医临床用药习惯受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用药偏于补益肺气,且补中有清。
其他文献
传统的城镇化历程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国家
<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无论历史如何去界定,但刚从2018年走来的许多人都对其下达了"判决"——这是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一年,人们今天还讨论着中
<正> 杨某某,女,35岁。工人。已婚。患者于1978年夏季受凉,出现感冒症状。经治疗,感冒症状很快消失,唯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全身无汗不适,经治疗而无效。至夏末秋凉,病
行业祖师是从业人员用以保护自身或行业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行业保护神。但行业祖师又不是单纯的行业保护神,更是对行业有创立之功的行业神,因此被从业人员崇拜和供奉,并且曾经
葛懋春同志这篇文章,是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校历史系合编的《历史科学概论》(试用本)中的第八章(发表时本人作了修改,本刊有删节),该书正在修改中。发表该文,是为帮助该书征
“环境政治学”的提出,把环境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环境伦理学”的提出,把环境问题上升到伦理(哲学)高度。环境问题成为政治和伦理问题,是20世纪中叶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
截至2011年9月,中国已签署并生效的FTA达到10个。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FTA战略提出的全球背景、地区背景和国内背景,指出香港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早期试验田",然后结合中国
目的:重视新药配伍问题。方法:通过CHKD期刊全文库检索2000年~2004年395篇关于配伍禁忌的文章,调查在联合用药、更换静脉输液时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结果:从稳定性考虑,有88对
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
为了减轻航海人员制定航线的劳动,减少航线制定时的个人主观性,论文进行了基于蚁群算法的航线自动生成研究,在电子海图基础上,论述了网格划分、搜索策略、信息更新、航线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