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优选论的框架内分析了汉语普通话中的英语音译词的增音问题。优选论(简称OT)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Pince和Smolensky(1993创立)。其优选论的中心思想是:制约条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且可以被违反;制约条件在具体语法中被排列成等级并且可以被违反。因此,如果说语言中的表层形式是最和谐或者最优的,其意思是指这一形式在最低限度上违反了制约条件或者说比其他的表层形式更好地满足了排列等级高的制约条件。对于普通话中的英语音译词的增音问题在目前发表的音系学论文中还没有被充分讨论。 对普通话的音段结构和音节结构的研究是本文讨论的中心。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对普通话的音段结构和音节结构的研究是依靠制约条件推导符合语法的形式的基础;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音段结构和音节结构的非线性表达方式和以表层形式为作用对象的制约条件本身以及制约条件系统之间存在着理论兼容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论文首先提供了普通话增音的相关数据。所呈数据清楚表明普通话中的增音与它前面的辅音是同发音部位的。按照部位特征,普通话的所有的辅音被分成了六个不同的组:腭音,齿龈音,唇音,舌尖音,鼻音以及软腭音。本文提出普通话的增音实质上是增加的一个空的音节核而不是特定的元音。由于增音在底层只是一个没有语音材料的音节核,它便可从它前面相邻的辅音那里获得它的发音部位的特征值。此项研究表明特征扩散在这一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从属音系学的理论并且提出了从属音系学的音段结构理论比其他的偶值特征的音段理论在研究这一课题上有更多的优势。从属音系学仅仅使用三个部位特征|I|,|U|和|A|给音段赋值,而且这三个部位特征不仅仅可用来给元音赋值,也可用来给辅音赋值,这样在元音辅音之间就建立起了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为讨论辅音和元音之间的特征扩散提供了可能性。 论文对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也进行了分析。本文中所采用的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是(C)(G)V(C),而且元音前的滑音被放在了音节首的位置上。观察表明普通话音节首位置上不允许有辅音从,但辅音和滑音的连缀是合法的。另外,普通话不允许唇辅音和具有唇特征的元音组成的音节以及软愕音和前高元音的序列出现。除此‘,元音在增音过程中还受到音节的右边界的制约。音节的右边必须和词汇词的右边界对齐。除此,韵律的合格性条件也对普通话的音节提出了要求:汉语普通话中的词最好是双音节的。 论文回答了下列问题:(l)增音产生的动因是什么?(2)普通话中的增音到底该增些什么音?(3)增音应增在什么位置?本文报告中表明,(l)增音的动因是:a.普通话音节合格条件要求;b.语音配列的要求;。.韵律的合格条件要求。(2)普通话中所增元音的值由两个相关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决定。制约条件S一Ident(F)要求相邻的音段的特征必须一致;Epen卜]要求增音增加默认的元音[丫〕。它们的排列等级为:coda condition>>S一Ident(F)>>*i,*u,*a,*1>>*丫>>Align一R.(3)增音的位置由以下的制约条件的排列等级决定:Ft一B in.>>DEP一10>>Align一R. 本论文的研究还表明,虽然制约条件作用的对象是音系的表层形式,但是,表层形式的内部结构(本文只涉及音段结构和音节结构)仍然在制约条件体系对输出的侯选项的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结构假设和制约条件假设是相关的。这一观点的理论意义在于,要实现结构表达理论和优选论的理论兼容,音系学研究不仅要对表层形式做出有意义的概括,同时还要继续探讨音系成分的内部结构,以便使制约条件对表层形式的作用具有自然的结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