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背叛感、利他惩罚,及其预测关系:信任博弈的ERP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聚焦于重复性信任博弈实验决策过程中,被试作为委托人在面对背叛时的脑电反应,以及决策对对方实施利他惩罚时的内在心理加工机制;并且考察被背叛感与实施利他惩罚这两者之间的心理联系。正式实验中的被试扮演委托人,在各个试次中有固定的基本金,同时获得金额不等的投资金,用以决定是否投资给被委托人用以盈利盈利额度为十倍;盈利金的一半可能会返还给被试,也可能一分都不返还;当面对不返还时,被试需要决定是否对对方实施利他惩罚。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得到对方的公平回报,被试在面对对方的背叛结果时,常会感受到较强的负面情绪。这种被背叛感及其内在的心理及加工机制需要得到更深入的了解。为这种负性的被背叛感所激发,个体或许会有报复或惩罚对方的意向。在信任博弈中,个体被给予决定是否要对背叛者实施利他惩罚的机会。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以自身遭受损失为代价,也要去惩罚违背公平或合作原则的人。关于利他惩罚的内在心理机制的解释,目前学界尚存在分歧。有些研究认为,个体实施利他惩罚是由于,诸如对方的提议违背公平原则(更多体现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中)或遭到对方背叛(更多地体现在信任博弈中)等情境,引发个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感受而不惜以自身损失为代价来惩罚对方,以获得情绪上的舒缓或平衡;相反地,即使仍为负性情绪所驱使,但如果个体因惩罚带给自身的损失而抑制了情绪冲动(认知控制机制),他便会选择不实施利他惩罚。而另一些研究认为,实施利他惩罚恰恰是人们基于道德感而主动维护公平原则,所做出的具有自我控制性质的利他行为;然而假如个体的认知调控能力较弱,而致使自发的自利倾向战胜了利他的道德感,他便会选择不实施利他惩罚。由此可见,对认知控制的作用对象是抑制情绪冲动,还是基于理性考虑的自利动机的认定,直接导致了“负性情绪驱动利他惩罚”和“道德感驱使利他惩罚”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在比较被试在决定惩罚时和决定不惩罚时的脑电及行为差异的同时,研究根据惩罚与否将试次分为两类,回溯比较这两类试次中被试在面对背叛结果时的脑电反应差异,据此探测被背叛感是否对利他惩罚决策结果具有预测作用。实验分为行为预实验和脑电实验,主要的实验结果是:(1)在返还阶段,相对于得到回报,在遭受对方的背叛时被试产生了显著更强的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280-380ms)和显著更正的晚期正成分波(late positive component,LPC,430-530ms);(2)在惩罚阶段,被试在决定不惩罚时比决定惩罚时产生更正的LPC(400-500ms);(3),相比于决定不实施惩罚时的试次中,决定惩罚时的试次中被试在面对背叛结果时具有显著更强的LPC成分激活(400-800ms)。主要结论:(1)在返还阶段,被试面对背叛结果时比面对回报时,一方面将其知觉为负性的结果而产生更强的FRN,另一方面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而反映为LPC激活;(2)在惩罚阶段,被试决定不惩罚时比决定惩罚时需要更强的认知控制,这表征为LPC,由此也支持“利他惩罚由负性情绪驱动而出于非对公平原则的道德维护”这个观点;(3)关于预测关系的研究表明,被试在面对对方的背叛时的LPC激活程度,能够预测其最终在惩罚阶段是否会实施利他惩罚,被背叛时的负性情绪感受越强,表现为LPC波幅越大,因此越有可能基于此负性情绪实施利他惩罚。
其他文献
体育舞蹈原名国际标准交谊舞,源于欧美的民间舞蹈,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项运动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极好运动项目之一。随着
自高等教育开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就以各种形式存在着。19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质量问责引发的美国“评估运动”使得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理念在整个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得以更深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