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华北J庄为田野调查地点,对该村乡村伦理变迁与个体化的崛起进行了考察。
传统的乡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而形成的村落共同体是村民生活的社区,其基本特点是封闭性和不流动性。这导致了村民的保守、限制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对新观念的向往、缺少变革的推动力,因此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乡村伦理得以在历朝历代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同时个体生活在祖荫与宗族的网络之中,每个人都是代表的整个网络,他们没有选择权,强大的伦理道德规范是维系整个差序格局稳定的基础,国家掌控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家把人们从家庭、祖荫之中抽离出来但很快又嵌入了集体化之中。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削弱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但是收效甚微,仅仅在男女地位上取得了成果,宗族伦理还在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支持着生存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个体被束缚在公社或单位这样的大组织中,国家给予每个人标准化的人生,人们缺少流动与互通性,个体没有选择和塑造新的伦理规范的机会,因此传统乡村伦理在此时依然发挥着维系村庄关联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增加、中国与国外的互动增强,个体化意识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脱离了传统的束缚,为自己而活,选择自己的生活。在被嵌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可以自己选择、决定、重塑、利用传统伦理,因此乡村伦理伴随着个体的崛起而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