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人类生境的重要对策。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由其特点决定,自然保护区往往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这一矛盾的现实,一方面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保护区的发展问题,又同时必将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影响和冲击。
国内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研究大多数仍处于探索和经验总结阶段,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层面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方法,然而理论探索尚待深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协调包括管理机构、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关键。本文认为,从根本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共生共荣,互利共生”的理念,才能使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鉴于此,本文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引入诞生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共生理论。依据此理论,本文认真分析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概况,并从社区共生理论的角度从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传统文化、社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社区的影响,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与影响生态旅游潜力的共性因素相结合,从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经济效益、客源市场、区位交通、社区参与和管理措施7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系统并建立高潜力型、中等潜力型、过渡型、低潜力型、无潜力五级评价标准,以此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另外,从产品开发、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旅游路线等方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和保障生态旅游顺利开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