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他们与“不诚信”联系在一起,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所不愿看到的事实。但事实上,当今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诚信问题,比如在其学习、生活、交往、就业及其它活动中均有表现,在有些方面表现得还比较严重。本文在导论部分提出: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学术上响亮地提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不诚信在逻辑上是对“诚信”的否定,其内涵正好与诚信相反。可以理解为表里不如一,言行不一致,欺人自欺,道德内心不能“求善”,道德行为不能“求真”。在第二部分,笔者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在学习、人际交往、借贷行为、就业过程、网络行为五个方面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不诚信呈现出的对象社会化、手段多样化、范围扩大化等特点。论述了大学生不诚信的危害性。在第三部分,笔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原理,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对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在主观因素里,从心理分析(包括一般心理动机分析和社会心理分析)、道德与“三观”分析,寻找大学生中不诚信产生的内在成因;在客观因素里,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法规制度等三个方面,探求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简要地说,不良心理造成的心理失衡和社会负向适应是大学生中不诚信的心理发生机制;一系列双重道德标准的困惑、“三观”认识误区是大学生中不诚信产生的伦理基础;社会、家庭负面影响、高校诚信教育存在软肋、我国诚信立法缺失与滞后是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的外在原因。在第四部分,笔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的长效机制。总体思路是:一手抓诚信教育,一手抓诚信管理,坚持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相结合。诚信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诚信道德的心理发生机制,形成诚信心理需求与道德实践“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环境;诚信管理的作用在于,用规章、制度、机制等规则巩固诚信教育的成果,形成讲诚信受激励、不诚信受惩罚的外在约束环境。为此,笔者首先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五个基本规律和五个基本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实践中应当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建立大学生诚信心理培育机制和不良心理干预机制,创新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即“三个课堂加三个结合”,完善诚信评价及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诚信法律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等。以期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