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长期的稳步提升,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仍有扩大趋势。根据我国土地、人口、就业、消费、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和GDP等一系列指标测度我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区域间转移的态势已经形成,并且从近年来的发展结果来看仍有扩大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1)我国正处于东—中—西区域间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发展级差,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为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2)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快速攀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急速上升,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极大的吸引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为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机遇,但与此同时,承接产业转移增加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由于存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需将边际产业转移出去,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背景,探讨我国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技术和环境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理论的文献,并以现有研究为基础,创造性的选用既能体现产业转移规模又能体现产业转移方向的产业转移指标,将制造业分解成劳动、资本和技术3类要素密集型行业,依据该指标对我国制造业及其分解项的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06—2016年我国制造业转移整体上符合梯度转移规律。接着采用SBM方向距离性函数和GML指数,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总量,测度可以反映环境因素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GTFP),作为衡量我国各省市产业转移的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核心变量,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的GTFP大多处于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GTFP在增长,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狂式发展,只有个别地区符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然后,根据产业转移指标将我国各省市的产业转移分为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运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对各地区GTFP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我国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GTFP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转出地则产生正向影响,说明我国的产业转移符合“污染避难所”假说。最后,考虑到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对要素需求、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将我国制造业分解为劳动、资本和技术3类要素密集型行业,分别讨论3类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转移对各地区GTFP的影响,发现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