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争议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是我国《合同法》第286条规定的旨在缓解工程款拖欠难题,保护承包人工程价款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由于其对该制度的权利主体表述过于笼统、狭窄,导致该法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诸多混乱,工程款拖欠问题仍然严重。因此,加强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范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在该权利主体范围上产生的争议现状及其主要原因、评析我国及域外有关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制度的立法现状论证出解决我国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争议的关键在于利用增值理论作为构建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提出主体制度的完善建议。本文主要通过逻辑论证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几大争议主体并分析争议原因。目前我国有关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几大争议主体包括施工企业内部承包人或项目负责人、勘察人和设计人、分包人、实际施工人四大类。通过对每类主体争议焦点的梳理和分析可总结出该权利主体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立法目的存在分歧,二是对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定性不明。第二部分,介绍并评析我国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规范现状。根据第一部分分析出的两大产生争议之因,通过从立法背景、立法目的、承包人定义和权利属性角度介绍我国相关立法规范,一方面根据分析出的立法背景和工程款范围推导出该权利立法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利益,事实上在于保护所有为工程增值作出贡献的主体利益,另一方面得出因法律对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属性没有明确,目前定性争议较大,要解决此问题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应该搁置定性争议,从立法目的这一现实角度出发解决主体争议。第三部分,介绍并评析域外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规范现状。通过梳理域外规定了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各国在该权利上的规定,概括总结出所涉及到的包括承揽人、分包人、施工工人或建筑师等雇员、材料供应商和提供资金用于工资清偿的出借人在内的五大主体,并以此推翻该权利主体仅限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论断,论证出域外各国均将增值理论作为该权利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对完善我国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主体立法的几点建议。通过前文论述,提出在完善该权利主体规范上应该暂时搁置定性争议,从现实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途径。而据保护所有为工程增值作出贡献的主体利益的立法目的可得出我国可引用国外的增值理论作为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将建设工程勘察人、设计人、向发包人申报的分包人、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的实际施工人、发包人聘用的工程师、建设工程遇到重大资金困难情况下的材料提供商和资金出借人纳入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的主体范围。
其他文献
一场世界级的苗族文化风情盛典,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饕餮盛宴,一番独具特色的苗家旅游体验……4月29日至5月27日,2018首届世界苗族文化艺术节暨万盛第二十届苗族踩山会(下称"万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能够积极推动总体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解决就业问题,创建多种结构化的资本市场,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
现代财务管理中,把投资作为公司的三大决策之一,投资活动是公司对其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公司的资源是稀缺的,投资效率的高低不仅代表了公司
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英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DES算法自出现以来便面对许多威胁,根据DES算法易受穷举攻击法、选择明文攻击法等方法攻击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前缀码的改进方案。通过改变子密钥的顺序来提高抵抗某些
<正>【张勤简介】家庭教育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科普作家、中国亲子关系学学者、中国性格关系学学者、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
期刊
近几年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流失有很多因素,利用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员工满意度入手,对企业员工流失问题进行可拓分析。
为了解决硅微谐振式传感器输出信号测试设计周期长,费用高;测试过程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引入了了组合是敏感方法和压阻变换的原理。作为测试压力传感器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
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大致包括"一对一"的互动关系、利益相关者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角色关系。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重叠关系反映了利益相关者在与高校互动关系中
本文对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执行以来中药标准品、对照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使企业对中药标准物质的储存和使用更为规范,并为2015版药典修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