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经济是指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而形成的经济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独联体、东欧国家为代表,通过“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而形成的过渡经济;另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通过“渐进式”改革而形成的过渡经济。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过渡经济具有变量非均衡、行为非均衡和制度非均衡“三重非均衡”特征。其中,变量非均衡是由制度决定的。从此出发,本文致力于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变量菲均衡的制度原因是什么;(2)制度是如何引发和导致变量非均衡的;(3)为使变量,行为和制度趋于均衡,制度和制度结构应做怎样的变革。 为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过渡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篇),包括“适应性制度和制度结构”理论以及“有效率制度结构”的现实模型。 所谓“适应性制度和制度结构”,是指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相适应的制度和制度结构,包括消费制度、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在这样的制度和制度结构下,能够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尽可能大的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并把三者统一起来。因而,它是一个经济的制度和制度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制度分析的“理沦参照系”。(第二章) 但由于其前提假设——完全竞争、零交易成本等的非现实性,适应性制度和制度结构在现实中不存在。因此,要“放松”这些假定,研究有效率制度结构的现实模型。 “有效率制度结构”的现实模型分析(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制度和制度结构效率的双重标准,包括:(1)激励内在化并与约束相对称。(2)每项制度安排的边际交易收益等于边际交易成本;各项制度安排之间的边际交易收益(或边际交易成本)相等。在这两个条件下,制度和制度结构的效率就达到了最大化。然后,依次分析了产权、企业、市场和政府四顼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的效率条件和影响因素,并特别强调了产权制度在诸项制度安排中的核心地位。最后,考察了不完全竞争、正交易成本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影响,指出:尽管一般均衡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实现,但通过消除均衡的“制度障碍”,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本文第二部分(下篇)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中国过渡经济分析。首先,假定制度和制度结构相对稳定,从静态的角度,抽象出过渡经济的典型制度特征——“双重制度规则”,即行政规则和市场规则;然后以此为前提,依次研究了双重制度规则下企业、个人和政府经济行为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揭示了微观的或局部的经济变量非均衡发生机理,进而构建了短期和长期的通货膨胀模型。结论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