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为《金匮要略》血痹病篇提出,对于“针引阳气”及主要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自仲景后,后世医家多有论述,然对于此法相关理论和扩展应用尚无系统总结,如血痹与痹症的区别和联系及相关的气血、营卫的生理、病理。诸多医家都论述有关“针引阳气”的病因病机,然对“针引阳气”当取何经及如何行针尚无过多论述。本论文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对今后探寻“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辨证规律、研究思路与指导临床起到积极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金匮要略》提出的血痹病,上溯先秦《黄帝内经》时代,下追明清至现代,整理历代医家对血痹病之病因病机的认识。2.阐述“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理论基础,明确对气、血、营卫的生理病理,阐述血痹与痹症的区别及联系3.对《金匮要略》提出的“针引阳气”的取经及行针方法进行探究。结合历代医家对《金匮要略》血痹病篇的经典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证药证进行分析4.搜集整理诸多医家运用此治法为基础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以病机为关键,扩展此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研究结果:通过梳理历代医家有关血痹病的认识,得出血痹病的病因病机为内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为主,外以感受风邪,进而导致营血痹阻,发为血痹。同时,血痹与痹症有其各自内涵及联系,而气、血、营、卫的生理病理表现是其发病的理论基础,“针引阳气”行针当浅刺,且刺阳经之合穴。临床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时,以病机为关键,不仅局限于血痹病,亦可应用于诸多杂病。结论:1.“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运用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营血痹阻的病机为关键。2.病位表浅者,治法当针刺,宜浅,取阳经的合穴,重症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调和营卫,补益气血,达到益气通阳、和营行痹的功效。3.临床运用此法时,随证候的出入,辅以其他治法,不仅局限于血痹病,对于诸多杂病亦有指导意义,如心脑病证、脾胃疾病,气血津液病证及妇科、皮肤科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