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工业文明产物的火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终于进入中国。它的出现不仅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生巨变,也渐渐渗透人们的精神层面,见证着古老的农耕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封建政权已经土崩瓦解,新的民国政权还在风雨飘摇,西方物质文化的入侵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在变动的世纪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火车,既是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又是一种西方文明霸权的符码。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裹挟着危险。社会因此而带来的种种变动被敏感的知识分子纳入到文学的战旗下,火车也由简单的交通能指演变成种种所指。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具体火车意象为主线,通过分析火车和文人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发掘火车这一物质实体如何进入文学想象空间。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火车文学”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起,火车文学从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民国社会图景,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力;从形式上来看,也影响着文本叙事空间的新变。首先,世纪初的文学在种种文学革命的变动下发生松动。白话文学兴起,新的物质文明不断涌现,旧文学形式似乎很难再去书写日新月异的社会。火车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文明出现在文人笔下,从某种程度上也在见证着文学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火车如何进入文学的想象空间?速度上,火车在所有交通工具中处于中等;空间上,外在车窗风情与内在意识流想象;时间上,站台之间无需顾虑的“停止”。一晃而过的时空朦胧以及乘坐火车的复杂心境,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人创作时仿若进入梦境一样的疯癫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再加上车站、铁轨、车厢以及汽笛声等所特有的物质意象,激发作家的情感流动,引发了“火车文学”的盛行。其次,在这种情境下,进入文学文本的火车渐次剥落掉交通工具的外衣,露出它的种种文化所指来。第一,火车车厢作为一个公共社会空间,不仅打破传统男女关系与距离,改变新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同福柯笔下的监狱、学校、工厂等管理机构具有某种内在同构性。铁路是(呈现出)一个空间与权力关系的新面相。第二,火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暗合性。以火车在中国的发展境况来反观民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强权政治、经济入侵、文化传输、底层生存境遇等各种社会层面的空间意义被凸显,由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种种痕迹在火车上得以见证。最后,所有由火车带来的文化寓意一方面扩大了文学内容的表现力度,另一方面,也改变着文本空间的表现形式,火车行驶速度、距离、观看视角等对文本形式的韵律、句式、节奏、叙述视角都有一定影响,使原本熟悉的自然风情以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得以呈现,无形中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以搜寻“火车”主题的民国文学作品入手,试图发掘“火车文学”的创作起源、火车文本空间的社会性、以及同新文学演变的关联,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