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30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被称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首批28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截止2016年7月29日,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已达到518家。这七年来,创业板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引领了创新创业的风潮。但在这些贡献的背后,创业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三高问题"、高管减持潮等。自创业板开板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就一直呈现出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额高这三高的特点。自2010年11月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批限售股解禁以来,在高市盈率的诱惑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大量减持潮,其中创业板公司高管的大幅减持令各界尤为关注,甚至有些高管不惜以辞职手段来尽快将手中股票减持套现。在众多投资者的心中,创业板仿佛成为一个"圈钱板"。创业板存在的这些问题已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在已有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针对创业板高管减持的动因分析和高管减持后的市场反应,对于创业板高管减持对公司的投资效率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投资效率代表了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探究创业板高管减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揭示减持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填补理论上的空缺,也能够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创业板高管的减持行为及二者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在理论研究部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研究高管减持所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另一部分是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关于高管减持的影响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理论。代理理论认为,由于管理层不能完全持有公司剩余利益,他们努力工作为公司带来的收益还要在管理层与其他所有者之间进行分享。所以管理层会有强烈的动机去消极工作,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做一些对公司发展毫无意义的事情,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会发生利益的冲突。内部人交易理论认为,作为管理层的的内部人掌握着公司相关的信息支配权,控制着信息从产生到披露整个过程,所以内部人比外部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存在,内部人会利用信息控制权将股票包装成与实际价值不相符的股票去吸引外部投资者。而在外部者购买股票之后,内部人又有不作为的动机,甚至会发生掏空的行为,进而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不同视角下对投资效率概念的界定,以及影响投资效率主要因素,包括股权集中度、债务融资、公司规模、营运能力、成长性、自由现金流及货币资金持有。在实证研究部分,文章是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是计算创业板各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第二个步骤是建立创业板高管减持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模型,计算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个步骤里,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流行的对公司投资效率评价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终选择了随机前沿SFA模型来计算创业板各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计算结果显示,在2011年至2015年这五个年度里,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的投资效率为65.89%,说明创业板整体的投资效率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第二个步骤里,把第一个步骤计算出的投资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把高管是否减持和减持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托宾Q、货币资金持有比率、自由现金流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与公司规模七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面板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创业板高管是否减持对公司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发生减持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投资效率比未发生减持的公司平均投资效率约低1.8个百分点。并且创业板高管减持的规模与投资效率显著负相关,高管减持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就越低。文章的最后,针对创业板高管减持对公司投资效率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1.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管理机制。2.优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治理。3.严格落实和执行创业板上市发行、退市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