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人工繁殖孵化过程中,水霉病危害很严重,常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寻找合适的防治水霉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原入手,在患有水霉病的鲫卵上分离一株致病性菌株JL1,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形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然后研究了病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即菌株JL1不同发育阶段对3种药物的敏感性,最后从3种药物中选取对菌株JL1作用效果较好的成分制成制剂,研究了制剂对鱼卵水霉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鲫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从患病的彭泽鲫卵上分离3株丝状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菌JL1对彭泽鲫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特征,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L1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呈多排排列,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JL1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异枝水霉S. diclina、多子水霉S. ferax、长茎水霉S. longicaulis的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JL1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2菌株JL1的生长特性及温度和营养对游动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L1在5°C-30°C、pH 4-11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C-30°C和6-9。同时菌株JL1对氯化钠敏感,质量分数为2% NaCl即可抑制其生长,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的依据。菌株JL1在15°C-30°C均能产生游动孢子,35°C时由于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不能产生游动孢子,最适温度范围在20°C-25°C;25°C时在水中培养36h后,游动孢子产生的量最大;20°C时培养48h,游动孢子的量达到最大。菌株JL1游动孢子在15°C-30°C能萌发,35°C条件下不能萌发,最适温度范围为20°C-25°C。菌株JL1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旺盛,但不产生游动孢子,同时丰富的营养能促进游动孢子萌发。3菌株JL1不同发育阶段对3种药物的敏感性3种抗水霉药物对菌株JL1不同发育阶段的试验结果显示:水霉孢子比菌丝对3种药物更敏感。其中化合物H对菌株JL1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及萌发等5个阶段的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10 mg/L、5 mg/L、10 mg/L、2.5 mg/L、5 mg/L。土槿皮提取物对菌株JL1不同发育阶段的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5 mg/mL、1 mg/mL、5 mg/mL、5 mg/mL、2.5 mg/mL。MBT对菌株JL1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有效抑制浓度分别为1 mg/L、0.5 mg/L、1 mg/L、0.5mg/L,对游动孢子游动的抑制作用较弱。4、药物对鱼卵水霉病的防治试验从效果、安全、成本、加工工艺等综合考虑,选取化合物H作为抗水霉药物的主要成分,添加适当的增效剂、填充剂、分散剂等成分,制成化合物H制剂。化合物H制剂对鲫卵胚胎发育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H制剂浓度在50 mg/L时对鲫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稍有降低;在20 mg/L时鲫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使用化合物H制剂泼洒,与鱼卵短时间接触,浓度100 mg/L,每12 h用药一次,连用3次,能降低网箱流水孵化团头鲂卵发霉率,提高孵化率;使用化合物H制剂全池泼洒,与鱼卵长时间接触,浓度15 mg/L,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天,能明显降低网片静水孵化的鲫鱼卵的发霉率,提高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