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快速,同时,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交通网得到很大的扩展。这给我国生态安全格局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道路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道路在基因、个体、种群、物种和景观等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学影响。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在ENVI、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下,运用缓冲区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深圳市道路对景观的生态学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深期l市道路动态与建设用地动态;2)深圳市道路对景观的生态学影响;3)建设用地边界在道路两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间维度动态分析;以研究深圳市道路拓展与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破碎化、景观多样性、景观边界的产生和动态等多个生态学过程的联系。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深圳市道路格局的动态变化有逐渐形成多个高道路密度中心的趋势;1988年至2008年,深圳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大,深圳市建设用地指数由1988年的16.6%增长到2008年的46.6%,增长了1.8倍。 各时相,道路密度与建设用地指数两者的一元线性拟合结果均为中度相关或高度相关,表明道路与建设用地规模之间存在密切的生态学联系。自研究期起,道路密度值和建设用地指数存在同步增长。另外,道路扩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多种景观指数和道路密度值存在中度相关的一元线性关系。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斑块凝聚度、分维数与道路密度值的关系,表面上并不支持关于“道路导致景观破碎化”的相关研究。道路促进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地位的建立巩固,可能间接导致了景观多样性的降低。 另外,道路密度可能存在一个阈值,使得超过或者低于该阈值两种情况下,道路的生态学影响有所区别。 3)道路两侧三种建设用地边界的分布格局的动态特征: 建设用地-耕地边界在道路两侧的纵向空间分布,沿着远离道路的方向,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在1988年和1999年两时相比较明显,而2007年,这种下降趋势的波动性增强。 深圳市建设用地-林地边界密度值,1988年>2007年>1999年,即先降低后略有上升。其分布格局大体上动态变化不大,但略有差异:1999年和2007年,其分布格局都存在一个特征——离道路0~200m缓冲区内,道路密度值异常高。另外,深圳市建设用地-林地边界在道路两侧纵向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存在一个趋势,即空间差异性降低。 深圳市建设用地-湿地边界密度值在0-0.5km/km2的范围内,略有波动。建设用地-湿地边界在道路两侧纵向空间的分布格局,1988年和1999年,建设用地-湿地边界边界密度在离道路越远的地区更大,而2007年,其分布格局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