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降解菌鉴定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ils)在环境中分布十分广泛,极易在环境中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危害性。本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3株菲降解细菌(菌株Ⅰ、菌株Ⅱ、菌株Ⅲ),它们都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3株菌中,菌株Ⅱ的生长和菲降解性能最好,经鉴定菌株Ⅱ应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Ⅱ。菌株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属多种菌株的序列相似性都高达99%。通过对菌株Ⅱ实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试验证实该菌株能以菲和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菌株Ⅱ对100 mg·L<-1>和150 mg·L<-1>菲浓度下降解效果相近,接种后10d,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6.3%和199.3%。菌株Ⅱ在以150rag·L<-1>芘为唯一碳源下,接种后10d其降解率可达94.3%。 2.菌株Ⅱ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为7时,菌株Ⅱ的生长较好。添加不同有机物碳源后发现,葡萄糖加入可抑制菌株Ⅱ的菲和芘的降解效果;水杨酸是多环芳烃的代谢中间产物,促进菲和芘的共代谢降解过程。与菲和芘的单基质培养相比。菲和芘的共基质培养促进了菌株Ⅱ的对菲和芘的降解速率;与菌株Ⅱ的纯培养相比,菲降解菌株菌株Ⅰ、菌株Ⅱ、菌株Ⅲ的混培可明显提高培养基中菲的降解速率。此结果显示,共基质培养和多种菌株混培在PAHs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可能更为可行。 3.在Cu<2+>浓度小于15mg·L<-1>的情况下,Cu<2+>浓度对菌株Ⅱ的生长影响不大,该菌株可以在重金属存在的环境中生长存活。菌体能有效地吸附Cu<2+>,更适合于从低浓度(30mg·g<-1>)的Cu<2+>溶液吸附回收。 4.菌株Ⅱ的降解底物广谱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Ⅱ能利用儿茶酚和水杨酸,却不能利用邻苯二甲酸,这表明其很可能是通过水杨酸途径来降解菲。另外在菌株Ⅱ中检测到了儿茶酚2,3-双加氧酶的活性,这基本上可认定菌株Ⅱ中拥有菲的水杨酸降解途径,至于其细胞内是否含有其他的菲降解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菲诱导前后全细胞蛋白量和儿茶酚2,3-双加氧酶的诱导性分析结果均表明,菌株Ⅱ的菲降解酶系为诱导型酶系,只在需要时才大量表达,其中儿茶酚2,3-双加氧酶主要存在于胞内。
其他文献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号召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高校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
摘要:英语作业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列举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分层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于初中英语分层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思考,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标准英语;分层作业布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82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外
大气中O3浓度下降,导致达到地面的UV-B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以往的报道多着重于大豆地上部分,UV-B对地下部分及根际微生物影响的报道较少,根瘤菌和大豆是共生作用的典范,根瘤与大豆具有密切的生理关系,在研究UV-B辐射对大豆地上部、地下部及地下部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时,无法忽略根瘤菌在其中起的作用。本实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多根瘤和无根瘤三种大豆为材料,设置了
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多种异构接入技术并存的网络格局,异构网络融合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临着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无线资源管理(RRM)作为无线通信领域重要的
CORBA是网络管理中的主流接口技术之一,目前的网络管理接口一般主要采用UML来进行与实现技术无关的信息建模,而将IDL作为一种基于具体技术的接口定义,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网络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业务提供商利用电信和广播电视运营商的网络,直接为用户提供以互联网电视(OTTTV)为代表的海量“杀手级”应用。为了应对OTTTV的爆炸性增长,电
本文对基于作物模型的河北省玉米生产潜力和气候风险进行了分析。文章利用田间试验分析结果,对作物生长模拟模型PS123作了进一步的修止及验证,根据模型区域化应用的需要,在收集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古老而漫长的感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全球结核报告2013年新发病例大约900
本研究依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对两种常见的食用栝楼——长兴吊瓜和潜山栝楼进行了原植物种的鉴定。另外,对两种栝楼子的营养成分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并研究了炒制吊瓜
本文研究目的:制备德国小蠊变应原浸液,并对其主要致敏蛋白组分Bla g 2进行鉴定,同时确定变应原浸液中Bla g 2的含量。 研究方法:用碳酸氢盐一盐水提取液(pH8.2)制备德国小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