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铅锌银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该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与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本文通过甲乌拉矿床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矿床学方面的研究,厘定了该矿区岩浆岩的侵位年龄,分析了岩石成因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探讨了银的赋存状态及硫化物矿物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银的搬运、沉淀过程,进一步探讨了甲乌拉铅锌银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矿床成因。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是该矿床中主要硫化物。本文通过电子探针(EPMA)、热电性、硫同位素等手段对硫化物矿物进行了研究。闪锌矿和方铅矿中观察到丰富的银矿物包裹体。含银硫化物(包括辉银矿,硫锑银矿和硫锡银矿)主要出现在闪锌矿中,而类质同象银主要出现在方铅矿中。方铅矿中的银和碲含量相对较高,并表现出密切的相关关系。伴随着Te和S的替换,Ag可能代替Pb在晶格中的位置从而使得方铅矿中Ag元素的含量升高。从成矿初期到后期,黄铁矿热电性显示出从N型向P型的转变。矿区黄铁矿富集Co和As而贫Ni,显示出典型的热液矿床的特点。硫同位素数据表明硫的来源为岩浆。石英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50.1±1.8 Ma,正长斑岩年龄为148.8±2.2 Ma,二长斑岩年龄为145.3±1.9 Ma,这表明该矿区存在着燕山期晚侏罗世岩浆事件。另外一期较早的岩浆事件发生于ca.254至247 Ma,侵位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印支期),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254±2 Ma),英安斑岩(252.9±4.8 Ma)和闪长玢岩(247±4.1 Ma)。这两期侵入岩都为I型花岗岩类,源于年轻下地壳和弱富集地幔。本文认为ca.254~247 Ma岩浆事件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的南向俯冲有关。I型花岗岩的特点暗示了其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而ca.150~145 Ma岩浆活动发生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和加厚的陆壳大规模拆沉之前。从结晶温度、分离结晶程度、氧逸度等方面对两期侵入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氧逸度、较大的温度范围、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有利于成矿的因素,这很可能与岩浆阶段与热液阶段的转变过程有关。甲乌拉铅锌银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55.3~286.1℃,平均值为202.6℃,频数的峰值主要集中在190~200℃。冰点温度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为-0.2~-1.4℃,平均值为-0.6℃;盐度(ωNaCl eqv)分布范围为0.4~2.4%,平均值为1.4%。甲乌拉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具有比较单一的低温、低盐度流体组分,而并未发现流体混合的直接证据。由于流体的盐度低,应主要由天水或地下水构成。在甲乌拉矿床流体演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伴随着冷却作用和减压作用的同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