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取长时段的视角,将样板戏置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里加以考察。自晚清开始,在现代民族国家创建的语境烛照下,戏曲开启了现代性转型历程。但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自主化不同,戏曲现代性转型一开始就与宣传工具职能混合。伴随话剧写实主义的冲击,戏曲展开一系列形式与内容的改革,自晚清经五四、二三十年代、抗战、建国,戏曲改革最终演化至样板戏。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样板戏的美学特质,本文采取以《智取威虎山》为例的个案研究。1958年,北京人艺首先将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为话剧《智取威虎山》。同年,上海京剧院参照话剧的基础上,将小说改编为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现代京戏经多次修改删动,文革之时荣升为样板戏。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文本演变轨迹,历历可循。故而,本文通过对话剧、现代京戏、以及样板戏进行版本间的细致比对,梳理其间的渊源关联,以期还原样板戏生成过程的同时,呈现样板戏的美学原则。 话剧编创者借用古典戏曲构成法,完成《智取威虎山》场次剧情的设计,为其后的现代京戏、样板戏奠定了基本的剧情框架。在现代京戏向样板戏过渡的版本演变过程中,不同版本间人物、情节和表演设计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删、流变过程,对其加以梳理归纳,发现:剧中人物不断被剥离私人性的情感意志,转向程式化的戏曲角色,只是其以革命/非革命的两极化分配强化了戏曲丰富的行当设置,情节依此原则且以正面角色占绝对优势指向进行增删变动。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指导下,编创者完成了“新程式”的设计,最终样板戏实现新程式化展演。京戏的程式化表演与西方话剧的真实布景被结合起来,虚实相得,成功地转换为一场现代性的审美仪式。此仪式表演召唤起观众的审美期待,引导观众在观赏中形成认同正面人物的自我指涉,借此完成对社会主义时代国民性格的理想化塑型,创建现代乌托邦式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