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20世纪7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凸显出来,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重新引入了“空间视角”。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正是“通过占有空间,通过生产空间”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大卫·哈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具体通过生产出一种“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的空间格局来实现自身的幸存,形成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哈维的不平衡地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凸显出来,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重新引入了“空间视角”。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正是“通过占有空间,通过生产空间”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大卫·哈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具体通过生产出一种“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的空间格局来实现自身的幸存,形成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哈维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的资本主义不平衡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造成的全球空间、自然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三个层级的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空间不正义现象,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目标,哈维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一方面从“空间维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另一方面也为分析中国面对的空间不正义现象提供了分析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相关倡议、政策和理念;但同时,哈维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也有着理论局限和不足,需要我们在借鉴时加以细细鉴别、转化与吸纳。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并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并基于选题意义对本文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成。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以及思想历程上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形成。在时代背景上,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是哈维面对资本主义空间修复进程呈现出来的空间不正义现象所做的观察与分析形成的结论;在理论来源上,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卢森堡不平衡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思想历程上,梳理了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在哈维自身思想历程中的发展逻辑。第三部分,剖析了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以城市空间不平衡发展为理论原点。哈维指出城市空间修复对第二循环资本的持续生产,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分异和不平衡发展,并最终导致弱势人群的城市权利被剥夺。第二,以全球空间不平衡发展为理论重点。哈维指出“剥夺性积累”为资本的全球空间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动力,形成了等级性的全球空间秩序。第三,以生态—社会空间平衡发展为理论落点。分析哈维主张通过生态社会主义来实现生态—社会空间平衡发展的具体主张和理论落脚点。第四部分,归纳了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理论特色。通过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修复理论以及空间正义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指出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分析视野、以资本空间修复为分析进路、以空间正义的实现为理论指向。第五部分,评析了哈维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理论得失与现实意义。第一,归纳了其理论贡献,指出其从空间维度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以及经济危机理论,并从空间视角解释了资本主义持续幸存的原因;第二,分析了其理论局限与不足,如空间批判维度的单一性、空间作为解读视阈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关于“地方”论证的缺失;第三,归纳了对中国的启示和价值,指出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空间平衡发展、推进空间正义的相关政策和理念。
其他文献
李砚作为当代青年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领域广泛、涉猎丰富,在流行音乐领域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颇有成就,是一位实力派的新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屡次获奖。近年来,他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曲风高级、旋律优美,实现了现代审美理念和古典诗词形象的完美结合,是符合现代文化主流审美要求的典范之作。因此,在研究李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和演唱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当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主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被动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生活、就业,一种以农民的集中居住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形态就应运而生—涉农社区,涉农社区是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社区,较之其他类型的社区情况更为复杂,它的治理既借鉴了城市社区的治理经验,也吸取了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方法。当前,涉农社区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开展涉农社区治理问题研究,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中不可或缺
从理论空间和概念来说,工人阶级是一个舶来的政治名词,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当它传入中国,就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相融合,并被赋予了与中国革命相因应的全新含义。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贫瘠且广袤的农村建立了以武装割据为特点的苏区。这些地区在成为革命根据地以前,社会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交通运输落后,没有近代工业。苏维埃建立后,为
本文以布依族铜鼓为主,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布依族独特的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汉文典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族称如何被一步步确定,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社会生活,与其他民族杂居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的特有性都可以从铜鼓的使用中反映出来。铜鼓在布依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祭祀活动到节庆活动,再到居住环境中都可以看到铜鼓的身影。与铜鼓相关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革命根据地于1937年11月成立(以下简称太行根据地)。创建之初,各项组织工作和文艺工作因起步较晚、文盲人口较多、根据地民风落后、战争与政治意识淡薄、组织力量薄弱、影响力较小等因素而难以开展。随着抗战的不断深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被迫参与到这场关乎全民族利益的抗战中来,为中共组织推动抗战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艺活动,呼吁更多的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成风化人的重要方式,是时代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国家实力的充分象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必须积极投身文化活动,这就使得群众文化参与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日益受到重视。而动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是培育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动员群众参与先进文化的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如何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随后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又提出“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为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乡村地区顺应时代新要求寻找到乡村治理的落脚点成为难题。村规民约作为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一项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其内容
1918年11月,世界第一次大战胜利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随后,“劳工神圣”成为社会中流行的说法,并逐渐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政治与思想话语之一。《庶民的胜利》进一步将劳工群体推到了中国社会面前,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有意识将劳工与中国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所表现出的力量更将“劳工神圣”推向了高潮。但“劳工神圣”更像是知识界的期
包贵思是燕京大学元老级的外籍教师,与司徒雷登、刘廷芳、冰心、杨刚等人交往密切,归国后更是以中国园林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创作了长篇小说《河畔颐淳园》,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的典型实例。然而长期以来,她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一直被低估。本文根据哈佛馆藏的包贵思日记、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委员会所存档案等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辨,分三章论述包贵思的文学活动。第一章“化中国”,以包贵思在燕京大学的文学教学
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区居民治安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而现行城市社区治安服务难以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治安服务需求。目前在城市社区治安服务领域,虽然存在着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供给主体,但是各供给主体之间的优势作用发挥尚不明显,需要发挥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优势,促进城市社区治安服务有效供给的实现。本文以广州市R社区为例,探讨了其治安服务供给的变迁历程与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