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早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同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他们的作品都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作品笔下的人物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这其中的代表作就有福斯特的《莫里斯》和伍尔夫的《奥兰多》。小说自从发表后就备受关注,多年来被人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在西方盛行,这就是酷儿理论。美国理论家安娜玛丽雅格斯提出酷儿理论是关于性、性别和性欲望方面的所有‘非正常’现象的研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同性恋现象以外,它还包括易装、阴阳同体、变性以及所谓“第三性”现象。酷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质疑异性恋霸权,反对传统观念对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们的歧视和压迫。但它并不是像许多人误解的那样,是对同性恋的鼓吹和宣扬,而是一种反对严格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分结构,鼓励人们容忍和接受不同的性别身份的理论。与酷儿理论的观点相契合,福斯特和伍尔夫于作品中倡导的正是反对严格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分结构,消除性别身份歧视,追求自由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作为有同性恋倾向的作家,福斯特和伍尔夫将自己在性别认同上的困扰投射到了小说的人物之中。福斯特清晰地描写了同性恋者莫里斯的情感生活,伍尔夫幽默地再现了主人公奥兰多三百年间的突破性别限制的传奇经历。《莫里斯》和《奥兰多》中的两位主人公具有明显的“酷儿”特点。莫里斯同克里夫和阿列克之间的同性之爱,奥兰多同男女两性之间的爱,都体现出作者质疑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分结构,消除对边缘群体的歧视和偏见,实现和谐自由的最终目标。这也正是酷儿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从酷儿理论的角度,结合作家的自身经历,以文本分析和梳理为主,通过对明显具有“酷儿”特点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两部作品与酷儿理论的契合之处,充分显示出作家反对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二元对立,希望消除歧视和偏见,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对《莫里斯》和《奥兰多》这两部作品的分析也结合了对作者同性恋性倾向的研究。论文分为四章,首章为概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方法,研究目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二三章是文章的主题章节,第二章围绕《莫里斯》一文,分析作为具有同性恋性倾向的主人公,莫里斯在其同性恋身份认知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和挫折,最后主人公同他的伴侣远离尘嚣,奔向绿林,体现了作家对异性恋霸权的无声抗议及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第三章围绕《奥兰多》,分析了主人公在男女性别身份的转换中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奥兰多爱过公主萨莎,也爱过船长夏尔,并与为数众多的女性也保持着亲密关系,他本人的爱情经历体现了对同性恋/异性恋二元对立的挑战与超越。最后一章总结了福斯特和伍尔夫对严格的性别二元对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