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社会生活背景和和文化背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让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崇尚“物质”和“利益”的氛围里。敏感的艺术家们既要拒绝被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和表罩不一的虚伪道德所同化,亦不得不警惕艺术商品化的潮流对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侵蚀,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作为对这个找不到信仰的时代的救赎,唯美主义运动开始了。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虽非唯美主义理论的原创者,却是当之无愧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唯美主义运动由他的创作高产期带上高峰,又随着他戏剧性的被捕入狱匆匆落幕。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道德无关,美与伦理观念格格不入。王尔德历来是众多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王尔德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各种体裁的作品、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机智过人的妙语,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王尔德代表作品的细读和对其人生道路的梳理,把握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发展的轨迹,揭示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被这一群艺术家当作救赎时代的法’宝而风光出世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走向自相矛盾的末路,而最终事与愿违的王尔德又用了什么途径去拯救伤痕累累的唯美主义和他自己,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第一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唯美主义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和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对唯美主义影响较大的人物,说明唯美主义是作为对时代的救赎而产生,王尔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观点,以及王尔德的唯美主张和“生活艺术化”的唯美实践。第二部分则通过介绍王尔德的艺术化生活轶事,表现了王尔德在生活中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自己唯美主义理论的努力;通过对王尔德戏剧中塑造的浪荡子形象的分析,指出前人较少注意到的王尔德与他笔下浪荡子们的相似之处--他们对虚伪鄙俗现实的嘲讽看似不留情面,却总是在批判揭露和取悦妥协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比较前人的观点有创新之处--通过细读文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与《莎乐美》,具体分析王尔德作品中至高无上的美与爱的悲哀结局,挖掘出王尔德唯美主义矛盾的根源,以及作为悲剧预言者的王尔德的失败与伟大。第一部分通过对王尔德的小说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的解读提出:这部小说不仅并非如当时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毫无道德,相反,它含有意味深长的道德劝诫:它更是王尔德对唯美主义和唯美主义者的悲观预言,预警了唯美主义者可能遭遇的悲剧。第二部分通过对
《道连·格雷的画像》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指出,小说中的人物由于过分地崇拜美,反而抽空了美的内涵,物化了他们心目中高于一切的美。第三部分详细解读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戏剧《莎乐美》,指出,剧中的人物的爱情偏执而激烈,在占有爱情的同时也毁灭了爱情。王尔德在灌注自己心血的作品中,让寄托自己唯美理想的人物在追求美与爱的过程中悲剧收场,暗示了唯美主义和唯美主义者事与愿违的宿命。王尔德清醒的悲观,预言了自己的失败,却反而彰显了这位犹如扑火飞蛾的唯美主义者的伟大。
第三章通过分析文本《坎特维尔的幽灵》和对王尔德自身经历的深入剖析,探讨王尔德救赎唯美主义。第一部分分析了王尔德的小说《坎特维尔的幽灵》,指出王尔德早已在小说中为穷途末路的唯美主义者提供了救赎的可能和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王尔德出狱后的生活和思想转变情况,揭示了王尔德和他的唯美主义终获救赎之路:重归被偏执之爱取代的博爱,重归被艺术取代的宗教,重归被人工雕琢之美取代的自然;这位以美为终身追求的艺术家也终于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